沧州戏台下的烟火人生:那些与戏曲共生的普通人
沧州戏台下的烟火人生:那些与戏曲共生的普通人
在沧州老城的青砖灰瓦间,总飘荡着若有若无的戏腔。这里没有镁光灯下的名角儿,却藏着无数与戏曲共生的人们。清晨五点的运河边,68岁的王桂兰正在吊嗓,水波里漾开的河北梆子《大登殿》,惊起芦苇丛中的白鹭。
一、市井戏痴
老城茶馆的八仙桌上,总摆着五六个扣着茶碗的青花瓷盖。65岁的张德胜每周三雷打不动要在这里唱《辕门斩子》,他当过三十年的锅炉工,退休金大半都花在置办行头上。去年冬天茶馆翻修,他愣是扛着蟒袍站在脚手架下唱了整出《空城计》,说是要给老房子镇场子。
十字街裁缝铺的刘美凤另有一手绝活。她能用缝纫机车出戏曲头面用的点翠纹样,金线在蓝缎上游走,转眼就是一幅《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河北梆子剧团的旦角们宁可多等半月,也要找她定制头面,说那针脚里带着人味儿。
二、乡野传承
泊头梨花大集的戏台子下,总蹲着个抽旱烟的老汉。79岁的李长顺是沧州落子的活化石,他能用三块惊堂木、五个粗瓷碗敲出全套《王二姐思夫》。镇上年轻人结婚,必要请他去新房门口唱段《麒麟送子》,说是比电子鞭炮更添喜气。
在盐山张皮村,63岁的王秀英带着留守妇女组了地秧歌戏班。农闲时她们把打谷场当戏台,用化肥袋改作水袖,拿高粱秆削成马鞭。去年重阳节,这群平均年龄58岁的娘子军把《穆桂英挂帅》唱进了县文化馆。
三、青春接力
沧县中学的戏曲社团藏着个00后团长。17岁的陈宇航能把《长坂坡》的赵云耍得虎虎生风,书包里永远揣着快板。他组建的运河新声戏迷群,用抖音直播教网友分辨西皮二黄,最新一条戏曲手势暗语解密视频点击破了50万。
渤海理工学院的食堂三楼,每周五晚上都会变成临时戏台。95后辅导员周雨晴带着学生排演环保主题的现代梆子戏,把垃圾分类唱进《花为媒》的曲牌。那些带着耳机打游戏的男生,不知不觉也能哼两句春季里风吹万物生。
夜幕降临时,清风楼前的空地上总会聚起几拨人。这边厢退休教师拉着京胡教小孩《锁麟囊》,那边厢外卖小哥停下车听完整段《野猪林》。沧州的戏曲从来不在华美的剧院里,它就生长在早点摊的热气中,在运河船的汽笛里,在普通人柴米油盐的日子里,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