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梆子里的月宫仙子:一折《奔月》里的烟火人间

沧州梆子里的月宫仙子:一折《奔月》里的烟火人间

沧州城南的运河码头旁,戏台子支在槐树底下。梆子声起时,船工们卸了纤绳,卖油郎搁下挑子,都往台前凑。台上那袭素白水袖甩开的瞬间,台下的汉子们不约而同屏住了呼吸——这出《嫦娥奔月》,他们看过二十遍,却总像头回见着广寒宫的仙子跌落凡尘。

一、运河岸边的广寒宫

沧州梆子里的嫦娥,不是云鬓高耸的冰冷神女。老戏迷都记得,光绪年间的小月仙扮嫦娥,总要在鬓角簪朵运河岸边常见的野菊花。这细节原是班主的主意:咱沧州地界的仙子,得沾着盐碱地的土腥气才真。

梆子戏里那折《偷丹》,演得最是活泛。后羿举着弓要射日,嫦娥端着药罐子追着劝:当家的,日头毒归毒,晒得咱沧州金丝小枣甜如蜜不是?这句即兴的插科打诨,惹得台下哄笑连连。老艺人们说,这是光绪二十八年闹大旱时,梆子艺人现编的词儿。

二、水袖甩出的烟火气

沧州武风盛,这劲头也渗进了戏里。嫦娥的飞天旋绝活,要连转二十八圈水袖,暗合二十八星宿。1953年赴京汇演时,名角儿王素云转到第二十圈,水袖突然勾住了台柱雕花。她却就势一蹲,摆出浣纱的架势,倒添了三分人间烟火。这临场应变,后来成了沧州梆子的经典身段。

戏班里的规矩,每逢八月十五唱《奔月》,后台必要供着黄骅港的梭子蟹。老辈人传下的说法:后羿本是沧州渔户,射九日是为晒干渔获。这说法虽不见经传,倒让沧州百姓觉得嫦娥原是渔家媳妇,更添亲近。

三、戏台下的长生药

运河改道那年,梆子班在泊头连演七天《奔月》。末场戏毕,台下有位白发老者颤巍巍捧出个粗陶罐,说是照着戏词炼的五毒丹。班主揭开罐子,见是腌得透亮的糖蒜,哑然失笑。这桩趣事,倒成了沧州药膳馆长生丹糖蒜的由来。

如今沧州梆子传习所的年轻学员,仍要学用芦苇杆练水袖功。老艺人说,运河边的芦苇最柔韧,甩起来带着水汽,才像广寒宫飘下的月光。每年中秋,当水袖在夜色中划出银弧时,总让人觉得,那月宫仙子或许从未离去,只是换了沧州女儿的模样,在人间烟火里且歌且舞。

后记:沧州梆子《嫦娥奔月》将于本月十五在清风楼戏院上演,检票处备着黄骅港的蟹酱馒头。老戏迷们说,就着这口咸鲜看仙子飞天,才叫地道的沧州滋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