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馨月:一位江南水乡走出的越剧新星

曹馨月:一位江南水乡走出的越剧新星

在浙江绍兴安昌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少女对着斑驳的墙砖练习水袖功。二十年后,这个身影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成为越剧界最年轻的梅花奖得主。曹馨月,这位从江南烟雨中走出来的越剧传人,用她独特的艺术人生诠释着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

一、安昌河畔的戏曲启蒙

曹馨月成长于绍兴安昌古镇,这里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街市格局,乌篷船摇橹声与岸边茶馆的评弹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每到农历三月廿八的安昌水乡社戏,九座古戏台同时开演,六岁的小馨月总是趴在台沿,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演员的兰花指与云步。

父亲经营的酱园与百年戏台隔河相望,酱缸里发酵的豆瓣香与戏台上的丝竹声,构成了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十岁那年,她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参加绍兴小百花艺校的选拔,在乌篷船里反复练习《梁祝》选段,船篷上的雨滴声成了天然的伴奏。

绍兴方言特有的糯软腔赋予她的唱腔独特韵味,水乡湿润的气候让她的嗓音始终保持着清亮通透。艺校老师第一次听到她演唱《黛玉葬花》时惊叹:这孩子的哭腔里,有江南梅雨季的缠绵。

二、师承脉络中的创新基因

2008年拜入越剧大师茅威涛门下,曹馨月没有选择传统的磕头奉茶仪式,而是用自己改编的《陆游与唐琬》选段行拜师礼。这段融入现代舞元素的表演,让在场的老艺术家既惊讶又欣喜。

在《牡丹亭》创新排演中,她大胆引入全息投影技术。当杜丽娘的离魂场景里,3D投影的牡丹花瓣随水袖飘落,传统程式化表演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百年经典焕发新生。有老戏迷起初难以接受,却在散场时抹着眼泪说:这才是我们年轻人该看的越剧。

她领衔的月华社青年剧团,将绍兴黄酒酿造技艺融入《酒魂》新编剧目。演员们手持特制的酒坛道具,倒酒时的身段既符合传统程式,又暗合现代舞蹈的流动美。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更深层的对话。

三、文化摆渡人的双重使命

曹馨月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演出后台,总会准备两套行头:贴满水钻的改良戏服吸引年轻观众,传统绣金蟒袍则用来展示原汁原味的越剧艺术。这种双轨制推广策略,让她的海外演出场场爆满。

她创办的古戏台新声计划已修复7座明清古戏台,每处修复都保留原始建筑结构,同时加装隐藏式音响设备。在绍兴书圣故里的戒珠寺戏台,AR技术让观众扫码即可看见虚拟的老琴师在台侧伴奏。

面对戏曲进校园的难题,曹馨月团队开发了越剧手游《梨园游记》。玩家通过完成戏曲知识问答解锁不同行当的服装道具,上线三个月就吸引超百万年轻用户。她说:传艺不是灌酒,而是让人闻到酒香自己来尝。

从安昌河的乌篷船到世界舞台,曹馨月始终带着江南水乡的温润与坚韧。她书房里挂着老师题写的守正创新四字,案头摆放着祖传的越剧工尺谱与最新VR设备。这位非遗传承人正在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续写着百年越剧的崭新篇章。在绍兴古城的月光下,又有新的小馨月趴在戏台边,眼睛发亮地望着台上流转的水袖,就像当年那个酱园少女一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