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清音:走近秦腔演员曹馨月

梨园深处有清音:走近秦腔演员曹馨月

在千年秦腔的传承长河中,一代代艺人用生命续写着这门古老艺术的传奇。当红秦腔旦角曹馨月,用她特有的艺术表达,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从艺之路。这位扎根西北的戏曲演员,既保持着秦腔的苍劲风骨,又赋予角色细腻的现代审美,让古老的梆子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渭水河畔的梨园初啼

1987年生于陕西渭南的曹馨月,自幼浸泡在秦腔的韵律里。祖父是当地民间剧团的司鼓,每逢农闲时节,村头老戏台的梆子声总会在暮色中响起。五岁那年,她趴在后台看演员描眉画鬓,竟能完整复述整段《三滴血》的唱词,稚嫩的童声惊动了正在卸妆的老艺人。

十二岁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时,这个瘦小的姑娘面临严苛的选拔:每天清晨五点在操场吊嗓,寒冬腊月里练水袖功冻得手指通红,厚底靴磨破脚跟仍要坚持走台步。最考验人的是眼神训练,老师要求盯着香火头十分钟不眨眼,泪水在眼眶打转也不敢擦拭。

2003年毕业汇报演出,曹馨月在《火焰驹》中饰演黄桂英。当唱到见丫鬟她与我一般模样时,一个眼神流转竟让台下观众落泪。这出戏不仅让她获得小梅花奖,更被省秦腔剧院破格录用,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专业演员。

二、破茧成蝶的艺术蜕变

2008年参演新编历史剧《大秦将军》,曹馨月迎来艺术生涯转折点。为塑造巾帼英雄形象,她跟随剧组赴甘肃、宁夏采风三个月,在戈壁滩体验戍边将士的艰辛。排演夜巡片段时,她坚持身着二十斤重的铠甲排练,肩头磨出血痕仍要追求步伐的铿锵感。

在传承经典方面,她独创三磨练功法:磨声——每天对着不同材质的墙面练共鸣;磨形——观察敦煌壁画揣摩身段;磨心——研读古籍体会角色心境。这种创新让《游西湖》中的李慧娘既保有秦腔高亢悲怆的本色,又增添了几分古典仕女的婉约。

面对戏曲现代化浪潮,曹馨月提出老戏新唱理念。在《锁麟囊》改编中,她将传统哭腔转化为更具叙事性的吟唱,配合现代舞美设计,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程派唱腔的精妙。这种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传统艺术找到与时代的对话方式。

三、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2019年曹馨月发起秦腔进校园工程,带着团队走遍陕北23个县市。在榆林某乡村小学,她手把手教孩子们画脸谱,发现有个聋哑学生能通过地板震动感知节奏。这段经历促使她创作手语秦腔节目,让特殊群体也能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收徒仪式上,她送给弟子三件礼物:祖传的檀板、手抄戏本、一包黄土。檀板要打出秦人的筋骨,戏本要唱出人间冷暖,这抔黄土是要你们记住,艺术之根永远扎在黄土地里。如今她的七位弟子活跃在基层剧团,延续着秦腔的血脉。

面对非遗传承的困境,曹馨月认为守正创新不是口号。她主导的数字化秦腔工程,用3D技术复原老艺人表演,建立AI声纹数据库。但每次录完唱段,她总要回到露天戏台,因为秦腔的生命力,终究要在带着泥土味的掌声里生长。

从渭南村落的戏台到国家大剧院的聚光灯下,曹馨月始终保持着秦腔艺人特有的质朴。在她看来,戏曲演员的最高境界不是做明星,而是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摆渡人。当现代剧场响起古老的梆子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守望。这种坚守与创新,恰似渭河水,既保持着奔腾向前的力量,又默默滋养着两岸的生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