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老戏台:听不够的乡音,品不完的曲韵
曹州老戏台:听不够的乡音,品不完的曲韵
在鲁西南平原上,每当村头老槐树挂起红绸布,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知道要唱大戏了。曹州府(今菏泽市)与曹县这片热土,不仅孕育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更滋养着戏曲艺术的根脉。这里的戏台上,梆子声能震落屋檐的积雪,弦索调可牵动游子的乡愁,那些浸润着黄河泥土味的唱腔,藏着说不尽的人间故事。
一、梆子声里听春秋
曹州人管山东梆子叫舍命梆子腔,这话里带着三分自豪七分痴迷。光绪年间,曹县梁堤头的戏班能把《两狼山》连唱三天三夜,台下的庄稼汉听得忘了回家吃饭。梆子戏的武场堪称一绝,旦角踩着三寸金莲能连翻二十个跟头,花脸耍起丈二红缨枪如银蛇缠身。老艺人有句话:宁舍十亩地,不舍《老羊山》,说的就是梆子戏里杨家将的忠烈故事。
在曹县苏集,至今保留着正月十六对台戏的旧俗。两座戏台相隔百米,这边唱《反徐州》,那边演《打金枝》,锣鼓声较着劲往天上窜。台下看客最是精明,哪边喝彩声弱了,拔腿就往热闹处跑。这种别开生面的戏曲擂台,把庄稼人的耿直性情全融进了戏文里。
二、弦索调中见柔情
比起梆子戏的铿锵,两夹弦的调门儿像春日的柳丝。这种发源于曹县马楼的小剧种,用四股弦胡琴托着旦角的水磨腔,能把《王二姐思夫》唱得人心里发酸。旧时盲艺人走街串巷,背着月琴唱《安安送米》,妇人们听着听着就抹起了眼泪。戏文里那些家长里短,恰似黄河故道的芦苇,看似柔弱却韧劲十足。
四平调在曹州更是个异数,它像块活化石保存着元杂剧的遗韵。《陈三两爬堂》里的一声叫板,能让人想起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老戏迷说这种唱腔一字三叹,每个拖腔都打着旋儿往人心里钻。前些年曹县剧团重排《裴秀英告状》,七十岁的琴师还能把坠琴拉出流水绕孤村的韵味。
三、古戏新韵话传承
曹县砖庙镇的庙会上,至今可见这样的景象:九十岁的老把式带着孙辈唱《拴娃娃》,小孙女刚学舌的娃娃腔逗得全场哄笑。这种老传少、少帮老的场景,比任何非遗标语都生动。民间剧团把电动车改造成流动舞台,农闲时在麦场演《墙头记》,新编的唱词里透着精准扶贫的新鲜事。
在菏泽艺校的练功房,山东梆子传承人李艳珍正在教学生云手身段。她总说:咱曹州的戏,手上要有牡丹花的柔,脚下要有黄河浪的稳。年轻学员练功服后背的汗渍,恰似水墨牡丹在慢慢晕染。当古老的柳子戏遇上抖音直播,当大平调走进音乐厅,这些带着泥土香的旋律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夜幕降临时分,曹州古城墙下又飘来熟悉的二夹弦。戏台前的条凳上,白发老者跟着轻声哼唱,孩童举着棉花糖在人群中穿梭。这些生生不息的曲调,如同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在鲁西南的星空下,永远回荡着最动人的乡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