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塑梨园:探秘曹州面塑里的百年戏韵
巧手塑梨园:探秘曹州面塑里的百年戏韵
在鲁西南的菏泽古城,每逢年节集会,总能看到红绸铺就的摊位上,摆满色彩斑斓的戏曲面人。关公的红脸长须映着斜阳,穆桂英的翎子随风轻颤,这些不过巴掌大的面塑,却能让人恍若置身锣鼓喧天的戏台之下。这门传承六百年的曹州面塑技艺,早已将梨园百态揉进了面团之中。
一、粉墨登场的面塑戏班
曹州面人师傅的竹签上,最常驻着三国戏里的风云人物。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用金箔点刃,绿袍暗纹需用竹签压出祥云;张飞的丈八蛇矛则以细铜丝为骨,怒目圆睁的面相全凭指尖三两次揉捏。这些人物讲究武骨文相,既要展现武将的英气,又得透着面塑特有的憨态。
水袖翩跹的旦角更是考验手上功夫。《西厢记》崔莺莺的云鬓需用牛角梳压出细密发丝,裙裾褶皱要像真绸般垂顺。老艺人常说:捏旦角的面要掺糯米粉,这样蒸出来透着玉色,才配得上大家闺秀。最绝的是《白蛇传》里的青蛇,翠绿裙衫上点缀着九百九十九粒芝麻大小的鳞片,对着日头能泛出粼粼波光。
丑角面塑则充满市井趣味。七品芝麻官歪戴的乌纱用花椒籽做帽珠,媒婆嘴角的痦子是半粒黑豆,衙役手里的水火棍永远弯成虾米状。这些诙谐形象常被做成对脸人,两个丑角背靠背粘在一起,转着看竟能变出四副表情。
二、面团里的梨园春秋
曹州面塑与戏曲的姻缘,始自明代城隍庙会的酬神戏。面塑艺人李俊山回忆:我太爷爷那辈,要给庙里塑三十六天罡像,后来简化成戏台上的天兵天将。如今正月十五的面人灯,仍保持着给戏神唐明皇供三牲面塑的旧俗。
老辈艺人捏戏文讲究三透:透戏、透情、透巧。1947年面塑大师李芳清捏的《长坂坡》,赵子龙怀中的阿斗用染色鸡毛做襁褓,糜夫人投井的瞬间定格在井沿半悬的裙角。这套作品后来被故宫收藏,成为曹州面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面塑戏偶还是活的戏曲教科书。在菏泽乡间,老人给孙辈买面人总要念叨:这红脸的是单雄信,蓝脸的是程咬金。《隋唐演义》《杨家将》的故事,就这样通过五彩面团代代相传。
三、氤氲麦香的非遗传奇
曹州面塑的调色秘方藏着梨园密码:武生甲胄的银粉要掺云母片,旦角腮红需用石榴汁调和。李金城老艺人工作室里,摆着祖传的七十二色面剂,胭脂红、鹅黄、孔雀蓝这些戏曲行头特有的颜色,在面团里竟比绸缎更鲜亮。
新一代传承人正在让古老技艺焕发新彩。90后艺人赵明创作了《牡丹亭》面塑组,杜丽娘的裙摆上嵌着真正的牡丹花瓣,柳梦梅手中的梅枝能随风摆动。在非遗展演中,这些会动的面塑让年轻观众惊叹不已。
在菏泽面塑艺术馆,三百件戏曲面塑正在演绎永不落幕的梨园大戏。面团里蒸腾的不只是麦香,更有一方水土对戏曲的痴迷。当暮色染红曹州古城墙时,那些静立的面人仿佛又要开腔唱起梆子戏,将六百年的戏魂娓娓道来。
如今,曹州面塑戏曲人物已漂洋过海,成为外国友人眼中的东方雕塑。但最动人的画面,仍是菏泽孩童举着面人,在胡同里模仿着戏台上的唱念做打。面团与戏文交融的芬芳,就这样渗入一代代人的血脉之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