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凤:舞台上的活罗通,让闽剧金凤凰振翅高飞

曾金凤:舞台上的活罗通,让闽剧金凤凰振翅高飞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闽剧茶楼里,常能听到戏迷们这样的对话:今晚金凤老师唱哪出?说是要唱全本《罗通扫北》,那三斩关的绝活可要看仔细了!这位被戏迷亲切称为金凤老师的,正是国家级非遗闽剧传承人曾金凤。从艺六十余载,她用独特的金凤腔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其中尤以《罗通扫北》中的少年英雄罗通最为人称道。

一、金凤鸣春:少年罗通的惊艳亮相

1963年的榕城戏院,17岁的曾金凤第一次挑梁主演《罗通扫北》。当帷幕拉开,只见她头戴七星额,身着锁子甲,一个漂亮的朝天蹬亮相,随即唱出高亢激越的金凤腔,瞬间点燃全场。这出讲述唐朝少年英雄罗通北征的武戏,需要演员在唱做念打中展现人物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曾金凤独创的三斩关绝技——连续三个不同造型的斩将亮相,将少年将军的锐气与智勇展现得淋漓尽致。

戏迷陈老伯回忆:当年看金凤的罗通,那眼神像两把利剑,唱到'血染征袍透甲红'时,一个鹞子翻身接卧鱼,枪尖的红缨真的在滴血似的。这种虚实相生的表演艺术,正是闽剧重意不重形的精髓所在。

二、凤舞九腔:声腔艺术的创新密码

曾金凤的金凤腔绝非简单的嗓音天赋。她将闽剧传统的逗腔洋歌与福州方言的九声调值巧妙结合,创造出九腔十八调的独特唱法。《荔枝换绛桃》中艾敬郎的痴情,《陈若霖斩皇子》中的铁面诤臣,不同角色在她口中呈现出迥异的声腔色彩。

在《贻顺哥烛蒂》这出市井喜剧里,她反串吝啬商贩贻顺哥,用略带沙哑的鼻音和滑音处理,把一个抠门小商人的狡黠与可爱刻画得入木三分。台湾戏曲学者林谷芳评价:听金凤唱戏,就像在品一盅佛跳墙,高音如鲍鱼之鲜,低回似鸽蛋之润,各种滋味层层化开。

三、薪火相传:非遗活化的当代实践

年过七旬的曾金凤至今坚持带徒授艺。在福州艺术学校的练功房,常能看到她手持竹鞭,为学员纠正雨伞功的身段。伞要转得圆,眼要跟着走,心里想着'人在雨中行,伞随心意动'。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让古老的程式化表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弟子周虹在复排《梅玉配》时,曾为如何表现大家闺秀的羞而苦恼。曾金凤教她手持团扇半遮面,眼神先低垂再快速一瞥:这就好比茉莉花开,花瓣先合着,等香气透出来了,才慢慢张开。如此诗意的点拨,令年轻演员豁然开朗。

从市井勾栏到国家大剧院,曾金凤用一生守护着闽剧这朵榕城茉莉。在她看来,戏曲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要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下观众的掌声里。正如她在收徒仪式上常说的那句话:戏是船,观众是水,水涨船才能高。这位活罗通仍在用她的方式,续写着闽剧的当代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