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转戏腔里的岭南风情:曾金凤与她的粤剧人生
婉转戏腔里的岭南风情:曾金凤与她的粤剧人生
在广东佛山的老街巷里,每逢黄昏总能听见悠扬的粤曲声。这声音来自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曾金凤。她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却在粤剧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用半生光阴演绎着岭南戏曲的万千风华。
一、乡音里的艺术启蒙
1948年,曾金凤出生在佛山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当时粤剧在岭南地区正值鼎盛时期,街边的茶楼里天天有戏班驻唱。五岁那年,父亲带她去茶楼听戏,小凤扒着红木雕花的栏杆,看着台上花旦的水袖翻飞,竟能跟着哼唱整段《帝女花》。茶客们惊叹之余,常把花生糖塞进她的小手:阿凤唱得比台上人还清亮!
十岁那年,镇上的红船戏班来村里演出。曾金凤追着戏班跑了三个村子,躲在后台看演员们勒头、勾脸。班主见她痴迷,破例教了她《紫钗记》的折柳阳关选段。那天夜里,她抱着母亲缝的绣花枕,把新学的唱段反复哼到天明。
二、草根舞台的坚守
特殊年代,传统戏曲陷入低谷。曾金凤白天在陶瓷厂画彩胚,晚上跟着民间艺人学唱功。她把工厂的废弃仓库改造成排练场,用搪瓷缸当锣鼓,拿竹竿当马鞭。工友们下班后常聚在这里,听她唱《梁祝》里的十八相送,声声泣血的唱腔让硬汉们红了眼眶。
改革开放后,粤剧迎来新生。曾金凤组织起社区戏曲队,自费购置戏服行头。没有专业舞台,她们就在榕树下、祠堂前表演。最难忘的是1992年中秋,她们在祖庙万福台连演三天,观众从台阶挤到牌坊外。当曾金凤唱到《打神》中泪湿青衫时,台下白发老者跟着拍子轻轻拭泪。
三、非遗传承的薪火
2009年,粤剧入选世界非遗名录。曾金凤受邀到中小学传授技艺,她独创的生活化教学法让孩子们着迷。教《昭君出塞》时,她让学生们想象抱着琵琶在沙丘跋涉;排演《搜书院》时,又带孩子们到书院遗址感受历史气息。这些稚嫩的小戏骨后来屡获省级戏曲比赛大奖。
如今已届古稀的曾金凤,仍坚持每周到社区曲艺社教唱。她的学生中有退休教师、外卖小哥,还有外国留学生。每当月琴声起,老人眼角的皱纹便舒展开来,婉转的唱腔里依旧带着少女时的清亮:愿作双鹣鲽,情深永不离...这声音穿过骑楼老街,在珠江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曾金凤用七十年光阴守护着岭南戏曲的根脉。她的舞台或许没有华丽的灯光,但那些浸润着岁月深情的唱段,早已在街坊邻里的记忆里,谱写成永不落幕的文化长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