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轻扬四十载曾金凤的戏台人生
水袖轻扬四十载曾金凤的戏台人生
在浙江温州的乡间戏台前,总能听见老人们念叨:金凤的杜十娘,那是要揉碎人心肝的。这位被戏迷唤作金凤的越剧名伶,用四十载光阴在戏台上刻画出百余个鲜活的角色。从十六岁初登台的《追鱼》到花甲之年仍能唱全本的《碧玉簪》,曾金凤的戏单里藏着半部越剧发展史。
一、水磨腔里见真章
1983年的杭州红星剧院,曾金凤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首次挑战杜十娘一角。这个需要唱做并重的角色,她特意前往钱塘江畔观察潮水拍岸的韵律,将自然界的起伏化作唱腔中的顿挫。当唱到百宝箱中物,尽是相思泪时,她独创的断肠腔让台下观众泣不成声,这段唱腔后来被编入越剧教材。
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时,曾金凤研读脂砚斋评本三个月,揣摩出黛玉娇而不弱的特质。葬花一折中,她将传统的水袖功改良为蝶袖,两丈长的水袖时而如落英缤纷,时而似彩蝶翻飞,这种创新演绎让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赞叹:这才是活在当下的古典美。
二、戏路纵横显功力
《追鱼》中的鲤鱼精是曾金凤的成名作。她将鱼类的游弋姿态化为台步,创造出凌波十八步的身段程式。在拔鳞这场重头戏里,连续二十四个鹞子翻身接跪步搓移的绝活,至今仍是越剧武戏的难度标杆。当年下乡巡演时,农民们为看这场戏,常在晒谷场守到月上中天。
反串老生出演《北地王》堪称神来之笔。五十三岁的她为塑造刘谌的悲壮形象,每日清晨在瓯江边练声,把越剧的老生腔与绍剧的海底翻唱法相融合。当唱到哭祖庙时,苍劲的嗓音中带着金石之音,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其旦角形象的认知。
三、守正创新传薪火
面对影视剧的冲击,曾金凤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她把《梁祝》中的十八相送改编成山水实景剧,利用现代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呈现江南二十四景。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坚持在数字化伴奏中保留现场乐队,因为胡琴的即兴托腔才是戏曲的魂。
在温州戏曲学校任教期间,曾金凤独创情境教学法。教《情探》时,她带学生夜访江心寺,在潮声月色中体会敫桂英的凄楚;排演《沙漠王子》前,又组织学生到楠溪江观察芦苇在风中的姿态。这种沉浸式教学培养出三代越剧传人,她的弟子中已有七位获得白玉兰戏剧奖。
戏台上的曾金凤,既是传统的守护者,又是创新的探索者。从青丝到白发,她把每个角色都当作初次相遇般揣摩,将越剧的婉转清丽与时代脉搏共振。正如她在艺术生涯六十周年纪念演出时所言:戏要活在当下,但根必须扎在五千年文化的厚土里。这或许就是这位越剧大家既能赢得老戏迷击节赞叹,又能让年轻观众如痴如醉的奥秘所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