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凤:被时光掩埋的戏曲明珠,她一开口就藏了半部闽南史
曾金凤:被时光掩埋的戏曲明珠,她一开口就藏了半部闽南史
在闽南红砖厝的飞檐下,一个清亮的女声穿透晨雾。73岁的曾金凤正在自家天井吊嗓子,墙头三角梅簌簌落下花瓣,仿佛为这场私人演出撒下天然的彩屑。这个场景,定格着一位民间戏曲大师最后的倔强。
一、戏匣子里的童养媳
1949年的泉州街头,7岁的曾金凤蜷缩在竹筐里,头顶插着待售的稻草。养父母家米缸见底的那个清晨,戏班班主用三斗糙米换走了这个嗓子清亮的丫头。在驶向戏班的牛车上,小丫头把《陈三五娘》的唱词当童谣,浑然不知这是改变命运的序曲。
老艺人至今记得,这个米换的童养媳在后台偷学的狠劲。她给师傅端洗脚水时哼曲调,借着灶火背身段,把打更梆子当锣鼓点。十五岁那年,台柱子突发急病,曾金凤裹着不合身的戏服救场,一曲《荔镜记》让台下老票友惊觉:林家娘子的魂儿附在这丫头身上了!
二、幕布后的非遗密码
金凤腔在闽南戏曲界是个传奇。她的真假嗓转换像晋江水般自然,哭腔里带着南音特有的牵丝,某个转音处忽然迸出高甲戏的锣鼓节奏。这种四不像唱法曾遭非议,直到某次对台戏,她即兴融入歌仔戏的【七字调】,竟让对岸戏班的乐师忘了敲梆。
在1982年的抢救性录音中,曾金凤贡献了27种濒临失传的活曲。她用茶米油盐比划着解释:【潮叠】要像揉面,【长滚】得似熬汤。这些土法子记录的手抄本,现在躺在非遗档案馆里,纸页间还夹着当年戏迷掷上台的玉兰花。
三、榕树下的最后一个戏台
2019年重阳节,泉州中山路骑楼下支起临时戏台。曾金凤拒绝晚辈搀扶,踩着七十年未变的台步登场。当《苏秦假不第》的【望远行】响起,围观人群突然静默——那个被时光揉皱的老太太,开口仍是明眸皓齿的及笄少女。
散场时,戏箱里多了张泛黄的戏票,票根日期停留在1965年。没人知道是哪位老戏迷的告别,就像没人察觉这是曾金凤最后一次完整演出。如今她的唱腔散落在闽南的庙会、婚宴、渔船号子里,成为流动的民间记忆。
当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模仿金凤颤音时,老戏迷们会心一笑。那些藏在抖音神曲里的梨园密码,正以新的方式讲述着刺桐城的往事。曾金凤的戏,从来就不只在舞台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