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凤:婉转金嗓里的千年戏魂
曾金凤:婉转金嗓里的千年戏魂
在闽南戏苑的百花园中,曾金凤的名字犹如一株绽放的刺桐花。这位闽南高甲戏的活态传承人,用七十载光阴将古老戏曲淬炼成绕梁清音。她的唱腔里不仅流淌着高甲戏的千年血脉,更藏着闽南文化的密码。
一、高甲戏里的百变声腔
曾金凤的童年在泉州古城的戏台边度过。六岁登台时,稚嫩的童音里已能听出《陈三五娘》中五娘特有的幽怨婉转。这出被称作高甲戏之魂的经典剧目,经她演绎呈现出别样风韵——黄五娘不再是程式化的闺阁小姐,而是敢爱敢恨的鲜活女子。
在《管甫送》这出诙谐小戏里,她能将声线瞬间切换成清亮少年音。当饰演美娟时,又化作江南烟雨般的温润,唱到元宵十五月当圆时,每个字都像浸过桂花蜜的月光。这种声腔的魔力,让台湾观众在1991年交流演出时惊叹:分明是管郎再世!
二、古曲新唱中的文化密码
曾金凤的戏箱里珍藏着大量濒临失传的曲牌。《玉环记》中的倍工曲牌,被她注入现代情感后焕发新生。在整理《昭君出塞》时,她发现传统唱本里竟藏着闽南语古音韵的活化石,那些雨伞调长工歌的转调技巧,恰是唐宋古乐的遗韵。
面对《桃花搭渡》这样的传统折子戏,她大胆创新。将原本简单的摆渡场景,通过声腔变化演绎出江河奔涌的意象。台湾戏曲学者林谷芳评价:她的唱腔是流动的山水画。
三、薪火相传的戏脉传承
年逾古稀的曾金凤至今每周坚持授课。在晋江戏剧院的排练厅里,她教学生用丹田之气唱出《陈三五娘》的共君断约,示范时眼波流转间,仿佛重回少女时代。她说:每个颤音都要像滴水穿石,既要柔又要韧。
她参与修复的《荔镜记》古本,让失传三百年的七撩曲重现人间。这些工尺谱上的古老音符,经过她的诠释,在青年演员喉中化作穿越时空的绝响。正如她在非遗传承论坛上所说:戏是活的历史,我们要让老戏长出新的枝桠。
曾金凤的戏台生涯,恰似高甲戏发展的微缩史。从童星到宗师,她将生命化作连接古今的声腔桥梁。当《陈三五娘》的曲调再次响起,那金声玉振的唱腔里,不仅有千年戏文的回响,更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坚守。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