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凤:越剧舞台上的百灵鸟,唱尽红尘悲欢
曾金凤:越剧舞台上的百灵鸟,唱尽红尘悲欢
江南水乡的戏台上,总飘荡着一缕清泉般的声音,那是曾金凤在吟唱。这位从绍兴小山村走出来的越剧名伶,用她独特的金嗓子在越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帷幕拉开,灯光亮起,她就是戏中人,每一个眼神流转都牵动着台下观众的心弦。
一、水袖轻扬处,皆是人间情
在《红楼梦》的黛玉葬花选段里,曾金凤将林黛玉的孤傲与脆弱演绎得入木三分。她处理侬今葬花人笑痴这句唱词时,尾音微微发颤,仿佛风中飘零的花瓣,把黛玉寄人篱下的酸楚化作绕梁三日的余韵。戏迷们都说,听她唱这段,能让人想起江南暮春时节零落的桃花雨。
《梁祝》中的十八相送更是她的拿手好戏。当祝英台用青青荷叶清水塘暗喻情愫,曾金凤的唱腔里既有少女的娇羞,又暗含离别的凄楚。她独创的颤音换气法,让长达三分钟的唱段如行云流水,观众仿佛看见两只彩蝶在山水间缠绵徘徊。
在《碧玉簪》这出传统戏中,她饰演的李秀英面对冤屈时,那句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哭诉,被她处理得字字泣血。戏台下的老太太们常常抹着眼泪说:这闺女唱的不是戏,是咱们女人家的命啊。
二、戏台方寸地,自有大乾坤
曾金凤的戏装总透着江南绣娘的巧思。演杜丽娘时,她特意在裙裾处缀上十二只银铃,莲步轻移间清脆作响,暗合《牡丹亭》十二花神的典故。头面上那支点翠凤钗,据说是她祖母的陪嫁,带着时光温润的光泽。
她的水袖功夫堪称一绝。在《白蛇传》断桥一折中,七尺长的白绸在她手中忽而化作倾盆雨幕,忽而变作斩情利剑。当唱到千年修行一朝丧时,水袖凌空劈下,犹如银瓶乍破,将白素贞的悲愤化作具象的视觉冲击。
念白更是她的独门绝活。《西厢记》里红娘劝说崔莺莺那段快板,她能在三十秒内清晰吐出二百余字,每个字都像珍珠落玉盘般清脆。戏校的孩子们都说,听曾老师念白,比听苏州评弹还过瘾。
三、余音绕梁时,薪火永相传
戏迷王奶奶回忆,六十年代在城隍庙戏院,曾金凤连演十八场《追鱼》,场场爆满。最穷的时候,她宁肯典当戏服也不肯降低演出质量。有次发着高烧上台,唱到张郎你听我从实讲时,汗水把妆容都冲花了,观众却觉得这样的鲤鱼精更惹人怜爱。
如今七旬高龄的她仍在戏校授课,独创的呼吸操让学生们受益匪浅。那个总爱在清晨对着西湖吊嗓子的身影,已成为杭州城里流动的文化符号。她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越剧就永远不会老。
戏台两侧的楹联写着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曾金凤用一生诠释着这句话。当暮色中的戏台亮起灯火,仿佛又见那个水袖翩跹的身影,将红尘里的爱恨嗔痴,都化作绕梁不绝的浅吟低唱。这大概就是戏曲的魅力,在咿呀声里,我们照见自己,也留住时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