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底色:一位青衣的银幕转身

曾黎的戏曲底色:一位青衣的银幕转身

2004年的某个秋日清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古装剧片场,一位身着华服的女演员正在候场。当导演喊出开始时,她转身的刹那,水袖翻飞如云,眼眸流转似水,惊得现场工作人员屏住了呼吸。这个让古装剧导演如获至宝的演员,正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曾黎。鲜为人知的是,这番行云流水的古典仪态,源自她七年的京剧青衣功底。

一、梨园深处的七年韶光

1990年的湖北省京剧院附中,13岁的曾黎第一次穿上三寸厚底靴。青衣行当的入门功课异常严苛:每天五点起床吊嗓,七点开始走圆场,三伏天也要裹着厚重的戏服练习水袖功。老师傅们信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训诫,小曾黎常常在练功房里摔得满身淤青,却始终咬牙坚持。

在《贵妃醉酒》的排练中,曾黎需要完成卧鱼这种高难度身段。为了达到形醉神不醉的境界,她反复揣摩梅派艺术的精髓,把杨玉环的醉态分解成十七个细微表情。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戏曲训练,锻造出她后来在镜头前收放自如的表演张力。

二、传统戏曲的现代演绎

2005年《新聊斋志异》拍摄期间,曾黎饰演的梅三娘需要展现女鬼的凄美与凌厉。她将青衣的欲语还休融入角色塑造,用戏曲中眼随指动的技法处理眼神戏,把厉鬼的怨毒演绎得层次分明。导演吴锦源赞叹:她的每个转身都带着故事。

在都市剧《陪读妈妈》里,曾黎把青衣的静气转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优雅。面对儿子叛逆的戏份,她借鉴戏曲以静制动的表演哲学,用克制的肢体语言传递出母爱的千钧之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表演融合,让观众看到戏曲功底在当代影视中的独特价值。

三、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

2021年央视戏曲晚会上,曾黎与京剧名家合作《梨花颂》。当她再度穿上阔别二十年的宫装,那些沉睡的肌肉记忆瞬间苏醒。抬腕、转身、亮相,每个动作依然精准如尺,后台的老京剧演员看得眼眶湿润:这孩子骨子里还是我们梨园的人。

在流量至上的影视圈,曾黎始终保持着戏曲人的清醒。她参与非遗传承纪录片拍摄,在高校开设戏曲表演讲座,用行动诠释着守正创新的真谛。正如她接受采访时所说:青衣的魂不能丢,那是中国演员的根。

从京剧院的练功房到影视剧的镁光灯,曾黎用三十年光阴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她的故事印证着:真正动人的表演艺术,永远植根于文化传统的沃土。当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开始研习戏曲身段,我们欣喜地看到,那些镌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正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