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人生:从汉剧青衣到荧幕花旦的蜕变之路
曾黎的戏曲人生:从汉剧青衣到荧幕花旦的蜕变之路
在《星汉灿烂》中惊鸿一瞥的阿母曾黎,让观众见识到这位中戏96级七朵金花之一的非凡演技。但鲜少人知,这位气质古典的美人,早在踏入影视圈前就已浸淫戏曲艺术多年。从汉剧青衣到荧幕花旦的转型之路,不仅成就了她独特的艺术气质,更在当代影视圈留下了一抹独特的梨园余韵。
一、荆楚梨园走出的汉剧新秀
1988年的湖北荆州,11岁的曾黎凭借出众的形体条件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这个看似纤弱的女孩选择了汉剧青衣行当,在戏曲科班开始了每天五点起床练功的严苛训练。寒冬腊月里,她穿着单薄的练功服在露天场地跑圆场,汗水浸透水衣仍要坚持完成三十个卧鱼动作。
在七年科班生涯中,曾黎系统学习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二度梅》等汉剧经典剧目。其中《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唱段,要求演员在醉酒身段中保持唱腔稳定,这对气息控制是极大考验。她至今记得老师传授的诀窍:唱到'玉石桥斜倚栏杆靠'时,腰眼要像有根线提着,声音才能如珍珠落玉盘。
1995年毕业汇报演出时,曾黎在《宇宙锋》中反串赵艳容,用三寸水袖演绎疯癫状态下的悲怆。这段表演让她获得湖北省桃李杯戏曲大赛银奖,也为其日后在《理发师》《陪都往事》等影视作品中塑造复杂角色埋下伏笔。
二、跨界荧幕的戏曲密码
2004年电视剧《新聊斋志异之画皮》中,曾黎饰演的梅三娘将戏曲程式化表演融入影视创作。当她以厉鬼形象复仇时,借鉴了《李慧娘》中的鬼步和眼神运用,飘忽的台步配合电影特技,营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视觉效果。这场戏的拍摄让现场工作人员惊呼:简直像从戏曲舞台上走下来的复仇女神。
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2》中,曾黎即兴表演的京剧《梨花颂》选段惊艳全场。她将戏曲的云手山膀等身段自然融入流行歌舞,青衣特有的含蓄眼神与流行音乐的强烈节奏形成奇妙化学反应。这种跨界尝试不仅获得百万点击,更引发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关注热潮。
拍摄电影《柳浪闻莺》期间,曾黎特意向越剧名家茅威涛请教扇子功。片中她饰演的银心在西湖边执扇而舞的镜头,每一个扇面开合的角度都经过精心设计,将越剧小生的英气与江南女子的柔美完美融合。导演戴玮赞叹:这不是表演,是骨子里的戏曲基因在发光。
三、传统艺术的当代新生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时代,曾黎始终坚持戏曲基本功训练。她的随身物品中永远装着练功用的绸扇和压腿带,即便在剧组拍戏间隙,也会找僻静处温习圆场步。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使她在《好好生活》中扮演昆曲名伶时,一个转身回眸就让人信服角色身份。
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曾黎与京剧名家王佩瑜合作《牡丹亭》选段。她创新性地将杜丽娘的闺门旦表演与影视化运镜结合,通过特写镜头放大眼神的流转,用电影语言诠释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古典意境。这种跨媒介的艺术对话,为戏曲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曾黎在教学中强调戏不离技,技不离戏。她指导学生排演《白蛇传》时,不仅要求唱念做打达标,更注重挖掘人物情感逻辑:白素贞盗仙草时的旋子翻身,翻的是对许仙的情深义重,不是单纯炫技。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众多兼具技艺与人文素养的戏曲新苗。
从汉剧舞台到影视荧幕,曾黎用二十余年光阴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的接力传承。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曲技艺的跨媒介重生,更是一个艺术家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当她在《经典咏流传》中吟唱《青玉案·元夕》时,那穿越时空的艺术回响,恰似一树梨花开在当代文艺的春天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