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那个被京剧刀马旦耽误的荧幕美人

曾黎:那个被京剧刀马旦耽误的荧幕美人

在《星汉灿烂》中一袭红衣惊艳众人的曾黎,总让人想起她学生时代中戏两百年一遇的美人称号。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当代荧幕上的古典美人,曾经与京剧刀马旦有着不解之缘。那些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岁月,那些勒头扎靠的痛楚记忆,早已化作她表演中独特的古典神韵。

一、梨园深处的刀光剑影

1995年的武汉戏曲学校,16岁的曾黎站在练功房的把杆前,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每天清晨五点,她就要开始压腿、下腰、走圆场。京剧刀马旦的基本功训练,是无数个清晨与星辰的对话。勒头时用布带把头发层层裹紧,直到太阳穴突突直跳;扎靠时厚重的戏服压得肩膀发麻,但手中的花枪必须纹丝不动。

在《穆柯寨》的排练中,曾黎第一次体会到刀马旦的飒爽。穆桂英的七星额子随着鹞子翻身在空中划出银弧,靠旗翻飞间,手中的银枪点出寒星万点。这出戏要求演员在3分钟内完成8个鹞子翻身,每个翻身都要保持靠旗不缠不绕。当曾黎终于完美完成整套动作时,汗水早已浸透三层水衣。

戏校七年,曾黎在《扈家庄》《竹林记》《虹桥赠珠》等传统剧目中反复打磨。扈三娘的英气、刘金定的果敢、碧波仙子的灵动,这些刀马旦经典角色赋予她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骨子里的精气神。

二、从戏曲舞台到影视荧幕的蜕变

1996年,曾黎以专业课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却在这时收到了中戏的录取通知书。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实则暗含必然。戏曲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让她在镜头前拥有独特的形体表现力。在《聊斋志异之画皮》中,她饰演的梅三娘每个转身都带着水袖的韵律感;《大唐荣耀》里的杨贵妃,抬手举足间尽是青衣的端庄。

在塑造《新倚天屠龙记》中的王难姑时,曾黎将刀马旦的爆发力融入角色。一场质问胡青牛的戏份,她突然提高的声调带着戏曲念白的穿透力,眼神如刀般凌厉。这种极具张力的表演方式,正是来源于戏曲舞台的淬炼。

拍摄《星汉灿烂》期间,曾黎特意请来京剧老师指导仪态。程少商母亲萧元漪的威严气场,被她演绎得入木三分。当镜头扫过她挺直的腰背、端凝的侧影,分明能看见当年扎着大靠的刀马旦风姿。

三、戏腔未改的表演哲学

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2》中,曾黎即兴表演的京剧选段惊艳全场。云手起势间,程派唱腔婉转而出,那一刻时光倒流,仿佛看见二十年前那个在后台认真勾脸的少女。这种刻进骨子里的戏曲基因,成为她塑造角色的秘密武器。

与科班出身的影视演员不同,曾黎的哭戏总带着戏曲的程式美。《在远方》中霍梅得知真相时的崩溃,她用手绢拭泪的动作精准如青衣的水袖;《陪读妈妈》里丁一一的母亲,即使情绪爆发时也保持着身段的优雅。这种独特的表演美学,让她的角色既有生活质感,又具古典韵味。

面对年轻演员关于表演技巧的请教,曾黎总会说起戏校老师的话:演戏要像打把子,看似花团锦簇,实则招招到位。这份来自梨园的训练心得,正悄然影响着新一代演员的成长。

从京剧刀马旦到影视演员,曾黎完成了一场跨越艺术门类的华丽转身。那些年扎过的靠旗、耍过的花枪,最终化作镜头前的眼波流转。当我们在《玉骨遥》中看到她饰演的时影母亲,一颦一笑间依稀可辨当年穆桂英的英姿,才惊觉传统戏曲的基因从未在光影中消失。这份独特的表演美学,恰似暗香浮动的寒梅,在影视艺术的土壤中绽放出新的光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