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风骨入戏魂:曾黎的戏曲传承与银幕新生
梨园风骨入戏魂:曾黎的戏曲传承与银幕新生
2021年《乘风破浪的姐姐2》舞台上,身段袅娜的曾黎执扇唱起《武家坡》,水袖轻扬间惊艳全网。这位被媒体誉为中戏两百年一遇的美人,在影视作品中总带着独特的古典韵味。追根溯源,这段被岁月浸润的戏曲功底,正是解读其艺术魅力的关键密码。
一、青衣水袖映梅香
1996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曾黎,在京剧科度过了七载寒暑。每天清晨五点半的晨功从不间断,吊嗓、踢腿、走圆场,在练功房的木地板上留下深深浅浅的汗渍。青衣行当的严苛训练锻造出她独特的气质——既要展现大家闺秀的端庄持重,又需掌握闺门旦的婉约细腻。
在程砚秋先生的程派唱腔中,曾黎找到了艺术共鸣。程派特有的脑后音唱法,要求演员用丹田之气将声音送至后脑共鸣,形成幽咽婉转的独特韵致。《锁麟囊》中薛湘灵悲喜交叠的唱段,《春闺梦》里张氏亦真亦幻的梦境,这些经典程派剧目不仅锤炼了她的声腔,更将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精髓融入骨血。
2000年考入中戏表演系时,戏曲科老师曾惋惜这位好苗子的转行。殊不知,在《理发师》《陪都往事》等影视作品中,观众总能从她顾盼生辉的眼神流转间,瞥见昔日青衣的影子。正如陈凯歌导演所言:戏曲演员的肢体记忆,是镜头前最珍贵的礼物。
二、程式美学入镜来
《大唐荣耀》里独孤靖瑶策马回眸的瞬间,曾黎将戏曲武旦的勒马式化入影视表演。左手虚握缰绳,右手持鞭后甩,这个经过艺术提炼的动作,比真实骑马更具视觉张力。这种源自戏曲以虚代实的美学理念,让她的古装扮相自带古典气韵。
在《聊斋》中饰演梅三娘时,曾黎借鉴了戏曲鬼魂角色的魂步。看似轻移莲步,实则脚跟不着地的特殊步态,配合水袖半遮面的姿态,将女鬼的凄美诡谲演绎得入木三分。这种经过百年舞台检验的程式化表演,赋予角色超越台词的感染力。
面对镜头时,她总保持着戏曲演员特有的子午相——头部与身躯形成微妙角度,如同古典画卷中走出的美人。《在远方》现代戏中与保剑锋对戏时,她一个侧身避让的幅度,依稀可见《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身段遗韵。
三、跨界融合焕新章
戏曲界讲究带戏上场,这点在曾黎的片场准备中可见一斑。拍摄《星汉灿烂》前,她特意重拾《牡丹亭》的唱段寻找古典闺秀的感觉。化妆间里压腿开嗓的习惯保持至今,成为连接两个艺术时空的隐秘纽带。
在综艺节目《美好年华研习社》中,她将戏曲四功五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演教学。教年轻演员云手动作时,强调眼随手走的要领;示范哭头唱腔时,剖析气息与情感的配合之道。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面对戏曲是否限制戏路的质疑,曾黎在《本色》中给出答案。她饰演的商界女强人既有现代女性的锋芒,转身时旗袍下摆划出的弧度却暗含青衣的圆场功底。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微妙平衡,恰似梅兰芳大师移步不换形的艺术革新理念。
从京剧科的青葱岁月到影视圈的璀璨星光,曾黎将程派艺术的声、情、美、永化入每个镜头。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今天,这种跨界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搬运,而是在光影世界中为古老艺术找到新的生命维度。当摄影机转动,那些沉淀在血脉中的梨园基因,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中华美学的当代篇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