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戏台上走出的荧幕青衣,一颦一笑皆风骨
曾黎:戏台上走出的荧幕青衣,一颦一笑皆风骨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96级星光熠熠,章子怡、袁泉、秦海璐等八大金钗中,曾黎始终是最特别的存在。当同窗们活跃在话剧舞台时,她却总能在古装剧中以独特的韵味惊艳观众:从《新聊斋志异》中冷艳的梅三娘,到《大唐荣耀》里端庄的杨贵妃,再到《星汉灿烂》中矜贵的阿母萧元漪,这份与众不同的古典气质,源自她少年时期在戏曲科班打磨出的童子功。
一、汉剧科班里的刀马旦
十一岁的曾黎考入湖北省京剧团汉剧科,在三年坐科,十年出师的严苛训练中,每天清晨五点就要在汉江边吊嗓。汉剧的十大行当分类严谨,主攻刀马旦的她既要掌握《扈家庄》里扈三娘英姿飒爽的刀枪把式,又要揣摩《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醉态媚姿。戏台上的水袖功讲究抖、甩、扬、卷,看似轻盈的云帚实则重达三斤,需要持续数小时的腕力训练才能舞出流云般的美感。
这段经历锻造出曾黎独特的表演特质。在《在远方》中饰演的霍梅与马伊琍对戏时,她一个兰花指轻点咖啡杯的细节,将女强人的强势与优雅拿捏得恰到好处。这种将戏曲程式化动作自然融入现代剧的功力,正是源于当年对着镜子反复纠正指法的科班训练。
二、京剧身段中的古典密码
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后,曾黎的戏曲功底在形体课上大放异彩。戏曲讲究的手眼身法步与斯坦尼体系碰撞出独特火花:青衣的台步要求行走时裙裾不摆,这种控制力让她在《陪读妈妈》中演绎单亲母亲时,连背影都透着隐忍的力量;老旦的衰派身法,则赋予《青云志》中的金铃夫人沧桑而不失贵气的独特质感。
导演陈可辛曾说:曾黎的表演总带着古画里走出来的气韵。这种气韵在《聊斋》拍摄现场可见一斑:当其他演员需要武术指导分解动作时,曾黎已能根据导演描述的水袖长度,即兴设计出符合人物性格的抛袖动作,将厉鬼的怨愤化作漫天飞舞的白绸。
三、程式化表演的现代转译
戏曲演员的四功五法在影视表演中焕发新生。拍摄《大唐荣耀》时,曾黎将京剧眼神训练法融入表演:用定眼练习增强眼神穿透力,在朝堂戏中仅凭一个眼神就镇住全场;借鉴丑角的转眼技巧,在表现人物内心波动时,让眼波流转间自然传递复杂情绪。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星汉灿烂》中达到新高度。面对程少商顶撞的戏份,曾黎借鉴老生怒而不吼的表演范式,用气息控制代替咆哮式演技:颈间青筋微现却声线平稳,将世家主母的威仪与母亲的痛心凝练成教科书级别的微表情表演。
从汉剧科班的晨功场到影视剧的拍摄现场,曾黎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传统戏曲美学的现代转译。在短视频冲击表演深度的当下,她的每个角色都在证明:那些对着镜子磨出来的身段功夫、在幕布拉起前反复揣摩的亮相姿态,终将在镜头前绽放出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正如她自己所说:戏台上的每一个亮相,都是与百年传承的对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