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与戏曲:那出戏里藏着她的荧幕风情
曾黎与戏曲:那出戏里藏着她的荧幕风情
在《星汉灿烂》中,曾黎饰演的萧元漪每次拂袖转身,衣袖翻飞间总带着若有若无的韵律感。这种独特的肢体语言,源自她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七年的童子功。当年那个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少女或许想不到,这些被岁月打磨过的戏曲身段,会在二十年后成就荧幕上令人难忘的古典韵味。
一、青衣水袖里的青春
1987年的武汉,11岁的曾黎走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练功房。每天凌晨五点,晨雾还未散尽,她已对着斑驳的镜子开始压腿。青衣行当的程砚秋派唱腔课最是难熬,老师要求每个音都要像抛线般从丹田抛出,再在鼻腔里绕上三转。曾黎的《锁麟囊》唱段总被老师用竹板敲着膝盖:春闺梦里人的'春'字,要含着江南的烟雨气。
真正让她吃尽苦头的是《白蛇传》的水袖功。三米长的白绸要用腕力抖出浪卷云的弧度,稍有不慎就会缠住发髻。有次彩排,她的水袖勾倒了道具烛台,火苗蹿起的瞬间,老师冲上台用练功服扑灭火焰,事后却只淡淡说了句:戏比天大,接着练。这句话,成了她后来面对每个镜头的信条。
二、从戏台到荧幕的转身
1995年从中戏毕业时,曾黎的《贵妃醉酒》已是校内名段。当她站在人生岔路口,却意外被影视导演相中。第一次试镜古装剧,导演要求她演出深宫美人的落寞,她下意识用了戏曲的三回眸——先是垂眸掩泪,继而抬眼望月,最后侧身拂袖。这三个戏曲程式动作,竟让监视器后的导演红了眼眶。
在《聊斋》中饰演梅三娘时,曾黎把《李慧娘》的鬼步化用其中。飘忽的台步配上纱衣,当她在月光下回眸,那种亦仙亦妖的气质让观众背脊发凉。拍《大唐荣耀》时,她特意重拾《游园惊梦》的身段设计,杜丽娘的折枝嗅花化作杨贵妃赏牡丹的经典镜头,被剧迷截成动图疯传。
三、戏曲DNA的现代演绎
拍摄《好好说话》时,曾黎将青衣的含胸拔背融入现代职场女性仪态。看似随意的坐姿,其实保持着戏曲的子午相,肩颈线条始终挺拔如竹。这种独特的形体语言,让她的都市丽人角色既有干练气场,又带着东方韵致。
在《浮图缘》片场,她教年轻演员用戏曲眼神传递情绪:怒时不瞪眼而用挑眉,悲时不流泪而靠眼波流转。有场诀别戏,她借鉴《霸王别姬》里虞姬的倒步回身,把现代戏的拥抱戏演出了古典悲剧的苍凉感。监视器后的导演忍不住鼓掌:这个转身,值三页剧本。
如今的曾黎,手机里仍存着京剧《春闺梦》的伴奏。每当压力大时,她会在家中对着落地窗清唱一段。那些在水泥森林里渐渐消失的戏曲程式,正通过她的表演悄然复活。当观众为她的某个回眸心动时,或许正是七百年前某个戏台上的灵魂,借由这位演员的眼睛,重新看见了人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