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青衣水袖间的光影流转

曾黎:青衣水袖间的光影流转

在《聊斋志异·画皮》中惊鸿一瞥的梅三娘,在《星汉灿烂》里仪态万方的阿母,演员曾黎总能将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这背后,是一段浸染着油彩与汗水的少年时光——她曾在湖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青衣行当苦学七年。

一、梨园七年磨一剑

1987年的武汉,11岁的曾黎走进湖北省戏曲学校的练功房。青石板地上,初学云手的小姑娘对着镜子反复校正手腕的角度。京剧青衣讲究行不动裙,笑不露齿,为了练就这份端庄,她曾顶着青花瓷碗站桩,碗中清水稍有晃动便要重来。

压腿的疼痛、吊嗓的艰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在七年时光里凝成肌肉记忆。著名京剧教育家杨至芳回忆:曾黎总比别人早到练功房,把水袖甩得如行云流水。正是这种刻苦,让她在1995年全国推新人大赛中斩获戏曲组金奖。

二、京剧艺术的现代回响

青衣行当讲究端庄正派,贞静贤淑,这种美学追求深深影响了曾黎的表演风格。在《在远方》中饰演的霍梅,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典雅气质,正是源自戏曲训练对仪态的塑造。导演陈可辛曾评价:她的眼神里有传统戏曲的留白之美。

面对影视表演与戏曲程式的差异,曾黎自有妙法。拍摄《大唐荣耀》时,她将京剧圆场步改良为符合唐代审美的碎步;在《倚天屠龙记》中,将青衣的水袖功转化为拂尘的飘逸动作。这种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三、跨界传承的文化密码

在综艺《美好年华研习社》中,曾黎重现《贵妃醉酒》选段。褪去影视光环,兰花指捻起时的精准角度,卧鱼动作的完美弧度,无不彰显专业功底。这档节目创下2.3亿播放量,让年轻观众直观感受到京剧之美。

与中戏96级同学袁泉(学京剧七年)、秦海璐(学刀马旦八年)不同,曾黎选择将戏曲元素融入影视创作。她参与设计的《新射雕英雄传》梅超风造型,借鉴了京剧武旦的靠旗元素,在武侠剧中开辟出独特的视觉语言。

从京剧舞台到影视荧幕,曾黎始终保持着青衣演员的自觉。在快节奏的影视行业,她仍坚持每天开嗓练声,保持身段。这份执着,不仅是对少年时代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当镜头扫过她流转的眼波,我们仿佛看见百年戏台上,那些未曾远去的文化基因正在光影中流转重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