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与梨园情缘:一位青衣演员的戏曲人生
曾黎与梨园情缘:一位青衣演员的戏曲人生
在横店的影视城,曾黎结束了一天的拍摄。卸妆时,她对着镜子哼起《锁麟囊》的唱段,指尖轻轻打着节拍。这个习惯,从中央戏剧学院求学时期延续至今。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荧屏上的大青衣,曾在梨园深处浸润过七载春秋。
一、汉剧世家的戏曲启蒙
在湖北沙市的青石板巷弄里,五岁的曾黎第一次触摸到水袖的凉滑。身为汉剧演员的外婆,总爱抱着小孙女看剧团排练。练功房的檀板声里,小曾黎踮着脚尖模仿旦角的身段,把外婆的霞帔当水袖甩。那些浸润着江汉平原泥土气息的汉调余韵,像一粒种子埋进了她的血脉。
十岁那年,湖北省京剧团到荆州招生。主考老师让考生们走圆场,小曾黎的腰腿功夫让考官眼睛一亮——这分明是经年累月的童子功。没人知道,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早已在汉剧团的练功房偷师了三年。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一封录取通知书将她带进了武汉的京剧科班。
二、京剧科班的淬炼岁月
1990年的武汉京剧团练功房,晨光未晞就响起了踢腿的声响。曾黎和同学们在把杆前一字排开,青衣组的早课从云手开始。老师傅的竹板敲在青砖地上:眼随手动,气沉丹田!七年的科班生涯,把《贵妃醉酒》的卧鱼、《霸王别姬》的剑舞刻进了她的肌肉记忆。
最难忘《四郎探母》的坐宫一折。十七岁的曾黎扮铁镜公主,头戴点翠钿子,身着旗装,唱到猜一猜驸马爷袖内机关时,一个眼神流转要带出八旗格格的娇俏与机敏。师傅说:青衣的端庄里要藏着灵动,就像青瓷釉面下的冰裂纹。
三、从氍毹到荧屏的艺术蜕变
中戏的录取通知书到来时,曾黎正在排《白蛇传》。水漫金山的戏服还没脱下,人生的戏台已然转换。初入影视圈,她总不自觉地带出戏曲身段。《男才女貌》里一个转身接电话的镜头,导演喊停:这个云步收得太漂亮,但生活化些更好。她才恍然惊觉两种艺术的微妙分野。
在《大唐荣耀》中扮演杨贵妃时,那些深埋的戏曲记忆突然苏醒。霓裳羽衣曲的编排里,她建议加入衔杯饮酒的卧鱼动作;马嵬坡自缢前的独白,念白节奏暗合西皮流水的板式。有老戏迷看出门道:这个杨玉环,身上有梅派的魂。
去年中秋晚会,曾黎与京剧名家王珮瑜合作《武家坡》。对唱时,她下意识地用了程派声断气不断的唱法,让知音者会心一笑。散场后,她在微博写道:戏曲是长在血脉里的年轮,就算改换了枝桠的生长方向,年轮里依然刻着最初的模样。这条动态下,戏迷们排成长队留言:薛湘灵在影视圈有了分身。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