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曾黎的戏曲传承之路

梨园新韵:曾黎的戏曲传承之路

在当代青年戏曲演员中,曾黎这个名字总与文武昆乱不挡的赞誉相联。这位出身梨园世家的演员,用二十年光阴在传统戏曲的沃土中深耕,将京剧、昆曲、黄梅戏三大剧种的精髓融会贯通。她的人生轨迹恰似一幅水墨长卷,既有工笔细描的严谨,又见泼墨写意的洒脱。

一、童子功里的京昆血脉

七岁入少年宫京剧班,曾黎的戏曲启蒙始于西皮二黄的韵律。每天清晨五点,练功房里都能看见她压腿的身影,日复一日的水袖功练习让绸缎在腕间开出朵朵白莲。2008年拜入京剧梅派传人门下,她在《贵妃醉酒》中塑造的杨玉环,眼波流转间既有梅派的端庄,又融入程派唱腔的幽咽婉转。

与昆曲结缘始于大学时期。在苏州昆剧院实习期间,曾黎跟着老艺人学《牡丹亭》的游园选段。她发现杜丽娘的步法比京剧旦角更含蓄,水袖甩动幅度要控制在七寸之内。为掌握这种分寸感,她曾连续三个月每天对镜练习四小时,直到袖端飘起的弧线能准确传达少女的羞涩情思。

二、黄梅乡音里的艺术重生

2015年参演新编黄梅戏《徽州往事》,是曾黎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为塑造好徽商妇的角色,她深入皖南采风三个月,跟着当地老人学唱原生态的慢赶牛山歌。在保留黄梅戏清新质朴本色的同时,她创新性地融入京剧的念白技巧,让剧中大段独白既有生活气息又不失舞台张力。

这种跨剧种的融合并非简单拼贴。在《梁祝》演出中,她将昆曲的身段程式化入黄梅戏的载歌载舞,祝英台十八相送时的碎步与折扇开合,既有昆曲的雅致,又带着黄梅调的灵动。这种创新让老戏迷耳目一新,年轻观众也能在传统故事里找到情感共鸣。

三、破茧成蝶的当代演绎

面对戏曲现代化命题,曾黎的选择是守正创新。在实验剧《镜花缘》中,她将京剧的虚拟化表演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用全息投影营造出海外仙山的奇幻景象。但核心的唱腔设计仍严格遵循传统曲牌体,念白咬字保持着中州韵的规范。

这种传承理念更体现在她的教学实践中。在戏曲学院授课时,她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三年毯子功训练才能接触创新剧目。就像书法要先临帖再创作,她常举这个例子,没有扎实的功底,创新就是无根之木。这种严谨态度,让她的学生在各类青年演员大赛中屡获佳绩。

从长安大戏院到乌镇戏剧节,曾黎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她的艺术实践证明,戏曲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深谙规矩后的破茧重生。正如她在某次访谈中所言: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杜丽娘与杨玉环,我们要做的,是让古典之美在当下继续绽放。这份执着,恰似她水袖间永远挺拔的兰花指,在时光长河里勾勒着戏曲艺术的生命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