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功底:从梨园到荧幕的蜕变之路

**曾黎的戏曲功底:从梨园到荧幕的蜕变之路**

作为演员的曾黎,在荧幕上塑造过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表演功底其实扎根于传统戏曲的深厚土壤。这位湖北姑娘在少年时期便与戏曲结缘,曾在专业戏曲学校接受过系统训练。虽然最终选择转型影视表演,但那段唱念做打的学艺经历,却为她后来的表演注入独特的韵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曾黎学过的经典戏曲剧目。

一、京剧启蒙:《四郎探母》里的铁镜公主

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时,曾黎主攻的是青衣行当。作为开蒙戏,《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是她接触的第一个重要角色。这个辽邦公主既要展现异域女子的英气,又要处理与杨四郎的夫妻情愫。每天清晨五点半,曾黎就要跟着老师练习自那日朝罢归的经典唱段,水袖功与台步的配合尤其讲究分寸。这段训练让她领悟到戏曲表演形神兼备的要义,后来在《聊斋》中饰演梅三娘时,那些凄美决绝的眼神戏,依稀可见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影子。

二、昆曲精修:《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在湖北省京剧团进修期间,曾黎还跨界学习过昆曲。《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一折,杜丽娘细腻婉转的唱腔让她吃尽苦头。为了准确把握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意境,她跟着录音机反复模唱,甚至在宿舍熄灯后还对着月光比划身段。这段经历不仅磨炼出她对气息的精准控制,更培养了她对古典美学的独特感知。多年后在《大唐荣耀》里饰演杨贵妃,那份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情,或许正源自杜丽娘那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灵动。

三、地方戏拓展:《双下山》的小尼姑

在武汉艺术学校期间,曾黎还接触过汉剧《双下山》。这出充满民间智慧的小戏,要求演员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小尼姑思凡的心理活动。背着师傅偷吃烧饼、假装肚子疼逃禅房等诙谐桥段,让她学会用细节塑造人物。这种寓庄于谐的表演理念,后来在《男才女貌》中饰演颜如玉时派上用场,将都市白领的世故与天真拿捏得恰到好处。

四、武戏锤炼:《穆柯寨》的穆桂英

不同于文戏的柔美,曾黎在《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扮相尽显刀马旦风采。每天两小时的把子功训练,双枪对打的套招要练上百遍,膝盖上的淤青从未消退。这段经历不仅赋予她挺拔的形体记忆,更培养出眼神中的英气。当她后来在《新倚天屠龙记》中饰演王难姑时,那些干净利落的武打动作,依稀可见当年扎大靠、舞花枪的功底。

从戏台到片场,曾黎将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化用于影视表演。那些浸透汗水的学戏时光,不仅让她掌握传统艺术的美学密码,更塑造出独特的表演气质——既有青衣的端庄持重,又不乏刀马旦的飒爽利落。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戏曲是刻在骨子里的DNA,当镜头对准时,那些程式化的训练会自然转化为更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是她表演魅力的重要源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