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青衣入骨二十年梨园根脉滋养荧屏芳华

曾黎:青衣入骨二十年梨园根脉滋养荧屏芳华

2023年春晚上,一袭水袖翩若惊鸿的曾黎让观众惊觉:这位中戏96级班花,竟藏着二十年未褪的梨园功夫。从青衣花旦到荧屏女神,戏曲基因始终在她体内流淌,成就了独特的表演美学。

一、梨园门里打下的童子功

湖北荆州老宅里,七岁的小曾黎被爷爷按在条凳上练腰腿功。京剧世家的传承,从清晨五点的吊嗓子开始。少年宫戏曲班的铜锤花脸老师发现她天生一副好嗓子,特意教她《贵妃醉酒》的梅派唱腔。十三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主攻青衣,每天雷打不动四小时基本功训练,把《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的仪态刻进骨子里。

附中六年,她经历了戏曲人必经的破茧时刻。寒冬腊月里练云手,手指冻得通红仍要维持兰花指的弧度;厚底靴磨破脚踝,血水浸透布袜还要继续走圆场。1995年出演《天女散花》时,二十米长的绸带在疾风中缠绕,她凭着肌肉记忆完成高难度绸子功,赢得满堂彩。

二、中戏课堂的戏曲基因觉醒

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后,曾黎在话剧舞台上频频露底。排演《雷雨》时,她饰演的繁漪举手投足间自带戏曲程式,被常莉教授点评为把话剧台步走出了圆场韵致。这种独特的形体表现力,在毕业大戏《原野》中化作金子撩门帘时那个教科书级的亮相——兰花指挑帘的瞬间,千年戏曲美学穿越时空而来。

在影视剧组,她的戏曲功底屡建奇功。拍摄《聊斋》时,三米长的水袖在她手中如白练当空,不需要替身就能完成抛袖接剑的特技动作。某次古装剧试镜,导演临时要求展示宫廷礼仪,她信手拈来的万福礼惊艳全场,那正是戏曲中正宫娘娘的标准身段。

三、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

2019年《星月对话》节目中,曾黎即兴表演的《梨花颂》登上热搜。梅派唱腔混搭流行编曲,她在跨界中摸索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担任戏曲文化推广大使期间,她创新设计戏曲妆造体验课,让00后通过贴片子、勒头体验角儿的分量。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后台,她教金晨画柳叶眉的秘诀:青衣的眉要挑出三分威仪,旦角的眼要含七分春水。这种将戏曲美学拆解重组的能力,使她在《玉骨遥》中塑造的大司命既有仙侠气质,又带着戏曲人物的写意感。某次拍摄古装剧时,她建议导演用亮相-走位-定帧的戏曲节奏处理关键镜头,成就经典名场面。

从练功房到摄影棚,曾黎始终带着戏曲人的自觉。当同行追求炸裂式演技时,她信奉发于内而形于外的戏曲表演哲学。那些年扎下的马步、吊过的嗓子,最终化作镜头前收放自如的表现力。正如她书房悬挂的那幅字:戏脉不断,自有千钧,这份梨园馈赠,正在新时代的荧屏上绽放异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