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河岸边听戏韵昌邑故里觅乡音——探秘昌北戏曲文化密码
胶河岸边听戏韵昌邑故里觅乡音——探秘昌北戏曲文化密码
昌北乡间流传着一句老话:三天不喝高粱酒,不能三天不听戏。这片位于胶莱平原的沃土,不仅孕育了金黄的小麦与碧绿的冬枣,更在百余年间滋养出独特的戏曲文化。当胶河的晨雾还未散尽,村头老槐树下便已传来悠扬的胡琴声,这声音穿越时空,诉说着一个戏曲之乡的传奇。
一、古河道上飘来的戏文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胶莱运河的船工号子声中,夹杂着一种特别的曲调。往来于济南与胶州的货船,不仅运载着绸缎与瓷器,更将吕剧的种子播撒在昌邑码头。老艺人王德胜的戏班,常在卸货间隙支起布棚唱戏,船工们把拴娃娃调与当地秧歌小调糅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昌北梆子。
在双台镇的古戏楼遗址,青砖缝隙里仍嵌着光绪年间的戏票残片。民国初年,这里每逢庙会便会出现十里八乡聚戏楼,三天三夜唱不停的盛况。现年92岁的吕剧传承人李玉娥回忆,她祖父那辈人白天种地夜里学戏,把田间劳作的动作都化进了戏曲身段。
二、庄户剧团的生命力
1953年成立的昌邑县农民剧团,创造了戏箱跟着麦场走的巡演模式。演员们白天帮老乡割麦,晚上就在打谷场上搭台唱戏。这种半农半艺的传统延续至今,柳疃镇吕剧团团长徐建国说:我们的演员能扛着锄头上台,也能穿着戏服下地。这种扎根泥土的创作方式,让昌邑戏曲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在饮马镇的农家院里,至今可见炕头教戏的传承场景。老艺人们用筷子敲击粗瓷碗打节拍,孩童们跟着学《小姑贤》的念白。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得昌邑戏曲保留了二十余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曲牌。2017年,青乡农民自编的现代吕剧《金扁担》,更是在省城剧场连演三十场,创造了县级剧团的新纪录。
三、老戏新唱的突围之路
在石埠经济发展区的文创园里,戏曲+直播的新模式正在发酵。95后姑娘刘美琳把吕剧唱段改编成短视频,用电子音乐混搭传统唱腔,单条视频点击量突破百万。她说:要让年轻人知道,老戏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跟着时代跳动的心脏。
昌邑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创的戏曲存折项目颇具巧思:戏迷每参加一次戏曲活动,就能在存折上积累文化积分,可兑换戏票或戏曲周边。这种创新机制让戏曲传承变成可触可感的日常,目前已有六千多市民开通了这种特殊存折。
暮色中的昌邑乡村,总有三五老人坐在门楼下哼唱《姊妹易嫁》。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旋律,既是先人留下的文化基因,也是通向未来的精神密码。当城里的剧场亮起霓虹,乡间的戏台燃起汽灯,两种光影在胶河水面交相辉映,见证着一个戏曲之乡的生生不息。在这里,戏曲不是需要抢救的遗产,而是正在生长的生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