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胶东古韵里的戏曲密码

昌邑:胶东古韵里的戏曲密码

潍坊市昌邑城区西关大街的百年老茶馆里,总飘荡着韵味悠长的戏曲唱腔。几位白发老者手持三弦,唱到动情处,眼角泛起泪光。这样的场景,在昌邑的街巷村落并不鲜见。这座地处胶莱河畔的千年古邑,用流淌在血脉里的戏曲基因,默默守护着鲁地传统艺术的魂脉。

一、古河道上飘来的戏韵

昌邑戏曲的萌芽,可追溯至元代海运昌盛时期。当南北商船在胶莱河码头停泊卸货,随船而来的不仅有丝绸瓷器,更有各地戏曲艺人的吟唱。元杂剧《窦娥冤》的悲怆唱腔与当地渔歌小调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河调。

清代《昌邑县志》记载,道光年间城隍庙前戏楼每年演出达百余场,尤以正月初九至十五的开箱戏最为壮观。戏班乘船沿河而来,船头插着各色旗幡,河道两岸挤满看戏的乡民。这种水陆并行的观戏传统,至今仍保留在龙池镇的庙会中。

西河大鼓传人王金章回忆,祖父辈常在运河码头即兴编唱:胶莱河水十八弯,戏文唱尽人间难。三弦一响天地动,神仙也要停云看。这种即兴创作的传统,让昌邑戏曲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泥土里长出的戏种

昌邑戏曲博物馆内,保存着清光绪年间的吕剧手抄本《王定保借当》。泛黄的宣纸上,工整的毛笔字记载着融合柳腔、琴书而形成的独特唱法。这种发源于昌北的民间小戏,因使用坠琴、扬琴、三弦伴奏,被老艺人称为三弦戏。

柳疃镇的茂腔剧团至今保留着打地摊的原始演出形式。演员不施粉黛,在晒谷场上围圈而唱,观众可随时接腔帮唱。团长徐美凤说:我们的戏就像地瓜干,看着粗糙,嚼着甜。这种泥土气息的表演方式,让戏曲真正活在百姓生活中。

非遗传承人李守业的工作室里,三十余种手工制作的戏曲脸谱排列成墙。他用古法熬制鱼鳔胶,以桑皮纸裱糊面具,每个工序都透着匠心。昌邑脸谱讲究'三色定忠奸',红色表忠勇,白色显奸诈,黑色示刚正,这是老辈艺人传下的规矩。

三、戏台上的新传承

石埠经济发展区的戏曲进校园工程已持续十年。孩子们课间操练习戏曲身段,音乐课学唱传统选段。五年级学生张晓雯能完整演唱《姊妹易嫁》选段,她说:学戏后,我发现古人说话比我们更有韵味。

在奎聚街道,由退休工人组成的银发剧社每周三次排练。他们自编的现代吕剧《运河新歌》,把高铁建设、电商创业的故事搬上舞台。社长陈立民笑道:我们这些老戏骨,要给老戏注入新魂。

每年谷雨时节举办的昌邑戏曲文化周,总吸引全国票友前来。主会场设在修复后的清代戏楼,分会场延伸至田间地头。当专业演员与农民票友同台献艺,古老的戏台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机。

夜幕降临时,胶莱河畔的露天戏台亮起灯笼。台上水袖翻飞,台下应和声声,千年戏韵在星空下流转。昌邑人用这种方式告诉世界:真正的戏曲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百姓滚烫的生活中。那些回荡在街巷田间的唱腔,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