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韵:藏在沅水河畔的荆楚绝唱》
《常德戏韵:藏在沅水河畔的荆楚绝唱》
沅水河畔,常德老城区的青石板巷深处,每逢黄昏总飘着几缕悠长的唱腔。老茶客们端着搪瓷缸子踱进戏园子,年轻人举着手机围在古戏台前——这座千年古城最鲜活的灵魂,藏在荆河戏婉转的板眼之间。
**一、百年戏班里的江湖**
清道光年间的《武陵县志》记载,常德府衙门前每逢节庆必有三班竞演,锣鼓声能盖过沅江的浪涛。老辈人口中的戏窝子,说的就是常德城西的河洑山。早年间二十几个戏班在此扎堆,后台的油彩味混着擂茶的焦香,竟成了戏迷们最惦记的常德味道。
荆河戏名角张新喜的曾祖父,当年挑着樟木戏箱走遍湘鄂。戏班过洞庭遇上风浪,船头立着关羽木雕,船工们跟着戏班武生齐唱《单刀会》壮胆。这出戏里关公的霸腔,至今仍是检验荆河戏演员功底的试金石。
**二、文武场里的烟火气**
在常德方言里,看戏叫听戏。荆河戏的胡琴师傅老李头说:我们的弹腔讲究'九腔十八板',就像常德米粉,汤头要熬够时辰。琴弦一响,《火烧绵山》里介子推的悲怆,《打跛骡》中丑角的诙谐,全在抑扬顿挫的调门里。
戏台上的刀光剑影更显真章。武生周师傅的绝活滚钉板,要连续二十四个后空翻,台下大妈看得揪住衣角:崽啊,莫闪了腰!这般惊险源自明清江湖卖艺的真功夫,后台那对铸铁大刀,足有三十斤重。
**三、古戏台上的新传承**
2019年常德河街重建古戏台,95后花旦小陈在抖音直播《贵妃醉酒》,评论区炸出无数海外游子:听到'咿呀'声就想起屋门口米粉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里,老艺人正手把手教孩子画脸谱,朱砂勾出的凤眼要带三分水汽,这才像我们洞庭湖边的女儿。
常德市歌舞剧院新编的《孟姜女》,把傩戏面具融入荆河戏唱腔。首演那晚,台下坐着从安乡赶来的老戏迷王爹,散场时他抹着眼角:老调调里加了电子琴,倒像年轻时的沅水号子。
城墙上剥落的戏报被裱进博物馆,河街茶馆的评书先生却仍在讲着戏班传奇。当常德米粉的鲜辣遇见荆河戏的苍劲,这口穿越六百年的湘韵,仍在古城晨雾里悠悠回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