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戏韵:亳州戏曲名家的烟火人生

药都戏韵:亳州戏曲名家的烟火人生

在中药材的馥郁芬芳中,一座千年古城孕育着独特的戏曲基因。亳州,这座被药香浸润的城市,不仅是华佗故里,更是一座行走的戏曲博物馆。当梆子腔穿透涡河晨雾,二夹弦回响在花戏楼飞檐,那些把毕生心血融入唱念做打的戏曲名家,用生命诠释着药都的另一种芬芳。

一、梆子声里走出的草根宗师

清光绪年间的亳州街头,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艺人敲响了淮北梆子的第一声梆子。张福兰,这位从河南逃荒而来的梆子戏传人,在涡河码头搭起草台班子。他独创的炸音唱法,能把梆子腔送进三条街外的茶馆,让挑夫们卸下扁担驻足聆听。最传奇的是他在《穆桂英挂帅》中反串旦角,粗犷中透着妩媚的声腔,竟让药商们错把铜钱扔向戏台。

梆子戏在亳州的兴盛,催生了独特的药商捧角现象。民国初年,药材行会会长李大有斥资打造纯金马鞭,专供名角王金楼演出《黄鹤楼》使用。这把重达三斤的金马鞭,每次亮相都能引发满堂喝彩,成为亳州戏曲史上最奢华的戏装道具。

二、二夹弦中的巾帼传奇

1953年冬,亳县人民剧院的舞台上演着不同寻常的一幕。64岁的顾锡轩在《梁祝》中饰演少女祝英台,身段轻盈如少女,唱腔婉转似黄莺。这位艺龄超过半个世纪的老艺术家,独创顾派唱腔,将二夹弦的悲怆与柔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三寸金莲绝技——穿着特制跷鞋仍能健步如飞。

在谯城区双沟镇,至今流传着一出《站花墙》,听坏八口缸的民谚。说的是名旦刘玉兰年轻时演出《站花墙》,清亮的嗓音震裂了台下八口腌菜缸。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传说,恰恰印证了二夹弦在民间的旺盛生命力。

三、戏脉传承者的现代突围

在亳州梆剧团的后台,75岁的陈炳钦正在为徒弟勾画脸谱。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创新性地将中药材融入油彩配方:朱砂配雄黄,既显色又防暑,老祖宗的智慧都在戏里藏着呢。这种独创的戏妆配方,让演员们在夏日演出时免去脱妆之苦。

90后演员李晓燕的手机里存着200多段戏曲短视频,她的抖音账号亳州小梆子拥有20万粉丝。通过直播打赏,她不仅养活了自己的戏班子,还资助了6名戏曲学校的学生。当传统梆子腔遇上老铁666,古老的戏曲在云端找到了新生。

从青石巷陌到现代剧场,亳州的戏曲名家们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虔诚。他们的人生如同中药材配伍,既有黄连的苦涩,也有甘草的回甘。当药都的晨雾再次升起,花戏楼的雕花木窗里,永远流淌着动人心魄的梆子声腔,那是属于亳州的文化基因,是穿越时空的生命咏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