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真意——记北京戏曲学院张如意的艺术人生

梨园深处有真意——记北京戏曲学院张如意的艺术人生

深秋的北京戏曲学院排演厅里,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在指导学生。当水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当云步在地毯上踏出细密的节奏,张如意眼中跳动的光,让人想起三十年前她在长安大戏院首演《贵妃醉酒》时的模样。

一、从科班到讲台的艺术转身

1987年的冬天,16岁的张如意背着蓝布包袱走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清晨五点的练功房,总能看到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对着镜子反复揣摩卧鱼的身段。青砖地面上深深浅浅的汗渍,见证了她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的传奇。

十年舞台生涯,张如意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现代戏《青衣》中运用传统水袖技法表现人物心理,第一个将昆曲身段融入京剧《白蛇传》的游湖一折。2001年,正值艺术巅峰期的她却选择退居幕后,在恩师周信芳先生戏曲教育才是根本的嘱托中,接过了北京戏曲学院的教学聘书。

二、三尺讲台上的传承密码

在张如意的教案本里,密密麻麻的批注间总能看见铅笔素描的身段分解图。她独创的三维教学法,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影像技术结合。每周四下午的形体课上,学生们跟着全息投影中的梅兰芳先生影像练习兰花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年轻演员们触摸到了戏曲的精魂。

2019级京剧表演班的学生们至今记得排演《锁麟囊》时的场景。张如意跪在排练厅地板上,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通过水袖的抖动表现薛湘灵从富家千金到流落他乡的心理转变。她说:戏曲演员的指尖要有故事,转身要有春秋。

三、守正创新的破壁者

在戏曲现代化的大潮中,张如意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她主持的传统戏曲数字化保护工程,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了286个经典身段。但面对某些全息投影替代真人表演的提议,她坚定地说:技术是翅膀,魂灵才是根本。

2021年,由她指导的跨界实验剧《游园·今梦》在乌镇戏剧节引发热议。当杜丽娘的昆腔与电子音乐相遇,当全息投影的牡丹亭在纱幕上绽放,观众们看到的不只是创新,更是传统戏曲基因在当代语境下的自然生长。正如张如意在创作札记中写道的:创新不是解构,而是让古老的艺术DNA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如今,年过半百的张如意依然保持着清晨练功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爬上练功房的窗棂,那个在水衣外罩着羊毛开衫的身影,正用最传统的方式书写着最当代的戏曲故事。在她看来,戏曲教育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在每个年轻演员心中种下一粒能够穿越时空的种子。这或许就是如意二字的真谛——在规矩方圆间,求得艺术生命的圆满自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