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梨园群芳谱:那些让戏韵流淌的沧州面孔
沧州梨园群芳谱:那些让戏韵流淌的沧州面孔
沧州大地上,武术之乡的威名远扬,却少有人知这片土地上同样孕育着婉转悠扬的戏曲精魂。京杭大运河的桨声灯影里,河北梆子的高亢唱腔穿透岁月,评剧的婉转曲调浸润乡音。拂去历史尘埃,一个个鲜活的梨园身影正从泛黄戏单中走来。
一、河北梆子擎旗人——贾桂兰
1911年生于沧县杜生镇的贾桂兰,用一副云遮月的金嗓子征服了整个华北戏台。十三岁登台即获小金刚钻美誉,这位河北梆子青衣宗师最懂戏比天大的真谛。1953年寒冬,她在保定演出《秦香莲》时突然失声,硬是凭着真声把戏唱完,下场时嘴角已渗出血丝。这种戏疯子精神,让她带出了张淑敏、张惠云等一批名角,更让濒危的河北梆子焕发新生。
二、评剧皇后新凤霞的沧州情缘
新凤霞在回忆录里写道:沧州观众的眼睛会说话。这位评剧大师虽非沧州籍,却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1956年她带着《刘巧儿》到沧州演出,发现当地老艺人王月芳的评剧唱腔别具韵味,当即拜师学艺。这种艺术胸襟,让她创造的新派唱腔既有唐山落子的醇厚,又融入了沧州民歌的灵动。直到晚年,她仍坚持每年到沧县采风,戏迷们说:凤霞的评剧里,能听见运河的水声。
三、京剧武生泰斗李兰亭
盐山县韩集村走出的李兰亭,在京剧武生行当里写下传奇。他独创的李氏武戏十八法,把沧州武术的刚劲融入京剧程式。1927年上海天蟾舞台,他与盖叫天对打《三岔口》,腾挪闪转间竟把檀木桌案震出裂痕。戏迷惊叹沧州李的功夫了得,却不知他每日鸡鸣即起,在运河边沙地上练功的身影。晚年回乡授徒,硬是拄着拐杖示范鹞子翻身,这份痴劲成就了南盖北李的美谈。
如今的沧州大剧院里,年轻演员们仍在传唱着这些艺术家的经典唱段。当《大登殿》的梆子声响起,当《花为媒》的评调悠扬,戏台下的白发老者们总会眯起眼睛,在袅袅余音中看见那个群星璀璨的梨园年代。这些从沧州走出的戏曲大家,用生命焐热了传统艺术的火种,让运河两岸永远流淌着动人的戏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