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里觅乡音——沧州老戏台的前世今生
锣鼓声里觅乡音——沧州老戏台的前世今生
沧州城南的老戏台又响起了梆子声。
七旬的赵金福老人踩着青砖台阶往台前走,老布鞋底蹭过砖缝里的苔藓。他记得五十年前跟着爷爷来听戏,戏台檐角的琉璃鸱吻在暮色里泛着青光,台上武生一个鹞子翻身,台下看客手里的茶碗都忘了续水。
**一、运河浪里的梆子腔**
沧州人爱戏是刻在骨子里的。京杭大运河的船工号子混着河北梆子的高腔,在漕运码头上飘了六百年。纤夫们把缆绳往肩上一甩,张口就是辕门外三声炮,盐商们在茶馆里谈生意,总要叫上一折《大登殿》。这方水土养出的戏,带着运河水的激越,掺着渤海湾的咸涩。
老辈人说,沧州梆子比别处多了三分英气。光绪年间的名角铁嗓子王王金锁,能在武戏里连唱十八个高腔不带歇气。他唱《长坂坡》时,后台乐师要把堂鼓蒙上三层牛皮,不然鼓面都能给震破了。
**二、皮影灯下的千年叹**
吴桥县李家庄的皮影戏班,至今还留着明朝万历年间的驴皮影人。班主李守业说,祖上八代都吃这碗饭。农闲时节,十里八乡的场院里支起白布幔,三根竹竿挑着油灯,皮影人在布上活过来。《火焰山》里的孙悟空能连翻七十二个筋斗,《白蛇传》的断桥会能让大姑娘小媳妇抹眼泪。
前年村里通了高铁,老李头把祖传的《哪吒闹海》改成动画,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抖音。他说这叫老药新罐装,皮影戏里的忠孝节义,搁啥时候都不过时。
**三、乡音未改戏犹新**
泊头莲花落艺人周小凤的手机里存着三百多段唱词。这个90后姑娘白天在物流公司上班,晚上就开着直播唱《王二姐思夫》。直播间里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票友,也有跟着学唱的00后。她新编的《快递小哥谣》,把古老的曲牌填上外卖骑手的故事,点击量破了百万。
沧州博物馆的戏曲展厅里,AR技术让游客能和虚拟老生对戏。但老戏迷们还是爱往人民公园的八角亭钻,那里每逢初一十五就有票友会。二胡声一起,遛弯的大爷、跳广场舞的大妈都会围过来,跟着哼两句八月十五月儿明。
暮色渐浓,老戏台的灯光暗了。赵金福掸了掸长衫上的花生壳,哼着《空城计》往家走。街角奶茶店飘出电子琵琶的旋律,几个穿汉服的姑娘正商量着周末的国风演唱会。六百年的戏文在楼宇间流转,化作抖音里的戏腔BGM,变成手游中的皮肤特效,凝成海外游子手机里的乡音片段。这方水土养出的戏,终究是活成了新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