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戏曲:运河畔的百年戏韵

**沧州戏曲:运河畔的百年戏韵**

在沧州老城的街巷深处,偶有高亢的梆子声穿透晨雾。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不仅承载着漕运码头的千年记忆,更滋养着北方戏曲的根脉。从码头劳工的即兴哼唱,到如今登上非遗名录的沧州落子,戏曲在这里从未褪色。

**运河桨声里的戏腔初现**

清道光年间,南来北往的货船在沧州泊岸,船工们卸货时总爱吼上几嗓子梆子。运河边的茶棚里,来自山东的琴书艺人、天津的莲花落班子在此交汇,催生出独特的“沧州调”。老辈人回忆,当年泊头码头上,船未靠岸先闻戏,各帮派船工以戏腔较劲,比的是谁家调门更亮、韵味更长。

**乱世烽火炼真章**

1937年秋,沧州城墙上的弹孔尚未冷却,城隍庙戏台却亮起了油灯。河北梆子名角金小荷披着补丁戏袍,一曲《穆桂英挂帅》唱得满场泪下。抗战期间,沧州戏曲艺人自发组成“铁血剧社”,将传统剧目改编成《火烧望海寺》《地道英雄传》,用戏文作刀枪。这段特殊历史,让沧州戏曲多了几分慷慨之气。

**老戏台的新生**

走进青县周官屯,那座光绪年间的砖木戏台仍在用。不同的是,台下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正跟着台上77岁的王金铎学耍翎子功。非遗传承人李红艳组建的“运河娃娃戏班”,将武术招式融入武戏身段,孩子们在抖音上的练功视频意外走红。沧州武术与戏曲的百年融合,在新时代迸发新火花。

**幕布后的守艺人**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隔壁,藏着沧州唯一的手工戏靴作坊。73岁的孙守业坚持用古法制作厚底靴,三层牛皮夹苎麻,针脚细密如戏词韵脚。“现在穿机器靴的角儿多了,可真正要演《长坂坡》,还得我这老手艺托着脚劲。”说话间,老人将金箔细细贴在戏靴云纹上,阳光穿过窗棂,洒在未完工的蟒袍刺绣上。

这片土地上的戏曲从未固守传统。当年轻演员用电子乐伴奏演绎《窦娥冤》,当海外留学生专程来学沧州落子的甩腔技巧,六百年的戏韵正化作新的声腔,在运河两岸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