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马江湖何处寻:武生行当的前世今生

刀马江湖何处寻:武生行当的前世今生

戏台上一声锣响,扎着硬靠的武将腾空翻出三个筋斗,台下爆出雷鸣般的喝彩。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戏曲舞台已不多见,可曾有人细想,这些飞檐走壁的功夫高手,在百年梨园中究竟有过多少种名号?

元杂剧的舞台上,武戏行当尚未独立成形。关汉卿笔下的《单刀会》里,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由末行应工,这个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行当,可视为武生的前身。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当时已有绿林杂剧专演草莽英雄,演员需具备筋斗扑旗的硬功夫,在瓦舍勾栏间赢得满堂彩。

明代昆曲兴起后,外行开始分化出武戏职能。汤显祖《牡丹亭》中冥判一折,十位阎罗判官皆由武角扮演,他们头戴狰狞面具,手持钢叉铁链,在阴森鬼气中展现腾挪跌扑的功夫。这个时期的武戏演员被称为武外,既要能唱高亢的【醉花阴】曲牌,又要完成吊毛、抢背等高难度动作。

清代徽班进京带来真正的转折。四大徽班中的和春班以把子功闻名,班主杨鸣玉独创杨派武生表演体系。此时武生正式成为独立行当,分作长靠与短打两脉。长靠武生扎大靠、执长兵,讲究稳如泰山的功架,《长坂坡》赵云走趟马时要让靠旗纹丝不动;短打武生穿箭衣、使短兵,追求动若脱兔的敏捷,《三岔口》任堂惠在黑暗中翻扑纵跃,不能碰到一件桌椅道具。

京剧鼎盛时期,武生宗师杨小楼将武术真功化入戏台。他在《挑滑车》中饰演高宠,当演至挑车高潮时,手中大枪舞出漫天银花,靠旗随着旋子转身猎猎作响,最后一个僵尸倒直挺挺摔在台上,戏园子梁间的灰尘都被震得簌簌落下。这种武戏文唱的境界,让武生行当真正跻身梨园翘楚。

当年戏班后台有句老话:十年出一个好旦角,三十年难遇真武生。如今再看剧场里稀落的武戏剧目,那些曾经让整个戏台震颤的功夫,那些承载着江湖豪气的名号,或许正如戏台上渐渐淡去的锣鼓点,化作历史尘埃中的一声叹息。唯有老票友偶尔哼起看前面黑洞洞,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还能让人想起那个属于武生的黄金年代。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