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台春秋:谁在丝竹声里唱尽沅澧沧桑
常德戏台春秋:谁在丝竹声里唱尽沅澧沧桑
在沅江与澧水交汇的码头旁,青石台阶被岁月磨得发亮。清晨的薄雾里,一声清亮的倒板穿透晨曦,惊起江畔白鹭。这是常德老戏迷最熟悉的场景——开嗓如刀的荆河戏名角张树生,正在吊嗓练功。
一、水码头走出的戏魂
常德城南的麻阳街码头,百年前曾桅杆如林。随商船溯沅江而上的荆河戏班,在码头卸货时总要亮几嗓子。1898年,十二岁的张树生在这里被永和班班主看中,从此踏上戏台。老辈人说,他的云遮月唱腔,能把江面的雾气都震散三分。
这位艺名活周瑜的名角,独创三节劲身段功法:双膝微屈如扎根,腰似游龙转乾坤,肩若垂柳随风摆。在《长坂坡》中,他手持丈八蛇矛翻飞时,红缨能扫灭台前烛火而不伤人分毫。
二、戏比天大的痴人
1953年冬月,张树生在益阳演《白罗衫》,零下五度的戏棚里,为保持嗓音清亮,他竟将整块冰含在口中。待要上场时,冰块已与舌头冻在一起,他生生撕下块皮肉登台。那晚的反二黄唱段,带着血丝在寒风中盘旋,观众含泪听完三遍谢幕。
这种痴狂感染了整个戏班。鼓师王铁嘴为练出雨打芭蕉的鼓点,在江边竹林敲断七副鼓槌;花脸李黑塔为演好张飞,每日寅时对江水练炸音,竟引得渔人误以为春雷早至。
三、老戏骨的新传承
2018年常德河街重修,96岁的张树生执意登台。当《单刀会》的驻马听响起,老人手持木刀的身姿依旧挺拔如松。台下年轻观众发现,他髯口飘动时,竟与江风保持着奇妙的和声。
如今在常德戏曲博物馆,张树生手抄的工尺谱被制成全息影像。当游客触碰那些泛黄的谱纸,虚拟戏台立即演绎对应唱段。老艺人的孙辈张念秋开发戏曲AR程序,让《抢伞》《祭江》等经典折子戏,在手机里重现当年风采。
夜幕下的沅江依旧东流,河街戏楼的灯笼次第亮起。后台传来青年演员的练嗓声,与江轮汽笛交织成新的韵律。老戏迷们常说,只要常德码头还在,那些活在戏文里的身影就永远不会退场。在这片被戏曲浸润的土地上,每个晨昏都在续写着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