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迷的顺口溜:听我唠唠戏曲那些门道
老戏迷的顺口溜:听我唠唠戏曲那些门道
生旦净丑一张脸,唱念做打半台仙,村头张大爷端着茶缸子摇头晃脑念起这句,我就知道他又要开腔讲古了。戏曲这活计,听着玄乎,其实门道都在老辈人编的顺口溜里藏着呢。今儿个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些有意思的口头禅,保管您听完也能像模像样地品出点戏味儿来。
一、行当分工有讲究
戏班子后台常能听见生旦净末丑,行当要摸透的念叨。这头一句就把五个行当点得明明白白。早些年我跟着戏班打杂,见着老班主教徒弟,总让新人先背武生要稳,文生要雅,老生嗓门震屋瓦。您瞧那《长坂坡》里的赵云,耍着银枪转圈跟陀螺似的,脚下却像生了根,这就应了武生要稳的理儿。
旦角里头门道更深,青衣水袖三丈三,花旦眼波会拐弯。那年省剧团来演《白蛇传》,演小青的花旦在台上那么一挑眉,台下小伙子们齐刷刷往前探脖子,真真把眼波会拐弯演活了。老戏迷都知道刀马旦要功夫硬,闺门旦要脚步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二、唱腔板式藏玄机
西皮二黄分得清,戏迷耳朵赛金铃这话在茶馆里常能听见。记得头回去听《空城计》,诸葛亮在城头摇着羽毛扇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那调门一起,旁边王掌柜就拍大腿:正宫调!正宗谭派!后来才知道这叫西皮慢板,讲究的是字正腔圆。
板眼节奏更有讲究,快板如雨慢板云,散板就像风敲门。去年庙会看《徐策跑城》,老徐策踩着锣鼓点越跑越快,那板式叫快流水,听得人心都要跳出嗓子眼。反观《贵妃醉酒》里海岛冰轮初转腾那段,慢得能数清杨玉环头上有几支凤钗,这就是典型的四平调。
三、戏台规矩有门道
戏园子老管事总念叨出将入相两扇门,上场下场见精神。您注意看传统戏台,左右两个门帘写着出将入相,演员打哪儿出打哪儿进都有定数。有回见个愣头青武生走错了门,台下老观众当场喝倒彩,那场面别提多尴尬了。
道具使用更讲究,马鞭一甩千山过,船桨轻摇万里河。看《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举着根马鞭在台上转三圈,就算追了三天三夜。这虚拟表演的功夫,全在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两句话里。去年看青年演员演《秋江》,小艄公摇着桨把江浪起伏演得活灵活现,台下观众跟着左右摇晃,可不就是桨动船不动,人在画中游么。
今儿个说的这些,不过是戏曲门道里的九牛一毛。您要是往戏园子多跑几趟,保管能听出更多门道。下次看戏时留个心眼,演员一个转身,一个眼神,说不定就藏着老辈人传下来的口诀密码。这戏曲啊,就像陈年老酒,咂摸得越久,滋味越醇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