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玉的戏曲人生:一位豫剧名家的艺术轨迹
常小玉的戏曲人生:一位豫剧名家的艺术轨迹
在豫剧的百花园中,常小玉这个名字犹如一朵绽放的牡丹,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戏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来自豫剧世家的表演艺术家,用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将豫剧艺术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家学滋养的艺术根基
常小玉出身于豫剧世家,父亲是豫剧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大师。在父亲严格的教导下,她五岁开始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晨起吊嗓时,父亲总会用竹筷轻点她的喉部,纠正发声位置;走台步时,头顶水碗练习身段平衡。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
在传统剧目《花木兰》中,常小玉将父亲亲授的常派唱腔发挥到极致。她饰演的花木兰既有替父从军的英气,又不失少女的娇羞。当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时,她运用独特的鼻腔共鸣技巧,将豫西调的高亢与豫东调的婉转完美融合,每个音符都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二、守正创新的艺术探索
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常小玉不断突破自我。上世纪80年代排演《白蛇传》时,她大胆引入昆曲水袖技法。为了练好游湖一场的水袖功,她在排演厅连续三个月每天加练两小时,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就用热毛巾敷着继续练。最终那段长达八分钟的水袖独舞,既有豫剧的豪迈,又具江南戏曲的柔美。
她塑造的穆桂英形象堪称经典。在辕门斩子一折中,她创造性地将传统武戏的大刀花与青衣的圆场步结合,手持令旗疾走圆场时,旗角翻飞如浪,展现出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这种创新不仅未失豫剧本色,反而让程式化表演更具感染力。
三、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
常小玉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戏比天大。2003年下乡演出时突遇暴雨,她坚持冒雨完成演出,谢幕时戏服已能拧出水来。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年轻演员,豫剧新秀王红丽回忆:常老师给我们说戏,一个眼神要抠二十几遍,她常说观众买票来看戏,要对得起人家的信任。
在传承方面,她整理出30余万字的口述艺术资料,将家传的气沉丹田发声法编成通俗易懂的练声口诀。如今七十高龄仍坚持教学,每周三次到戏校授课,手把手教学生常派特有的偷气换气技巧。她常说: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
从艺五十余载,常小玉用生命诠释着戏曲艺术的真谛。她的舞台形象早已超越单纯的表演,成为中原文化的精神符号。当剧场灯光亮起,那熟悉的唱腔响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坚守,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华丽绽放。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