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曲里的活化石:那些在锣鼓点里永生的人物

亳州戏曲里的活化石:那些在锣鼓点里永生的人物

在亳州老城西关的梆子戏园,每到傍晚总会上演这样的场景:花白胡子的老琴师调着坠胡,后台传来咿呀的吊嗓声,戏台两侧斑驳的朱漆木柱上,戏比天大四个描金大字在暮色中泛着微光。这座始建于光绪年间的戏园,见证着亳州戏曲人物在百年时光中的流转与重生。

一、药都戏魂:植根千年的文化基因

亳州戏曲的繁盛,与其中华药都的身份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来自山陕的药材商贾沿着涡河而下,不仅带来了当归、黄芪等药材,更将晋商梆子与本地民间小调融合,催生出独特的亳州梆剧。药商们修建的会馆戏楼,成为各路戏班争奇斗艳的舞台,至今仍能在山陕会馆的砖雕上,找到《长坂坡》《穆柯寨》等经典剧目的场景。

在涡河码头,搬运药材的脚夫们哼唱的拉纤号子,与河南梆子的高亢唱腔碰撞交融。这种独特的声腔被称作药都调,其唱法讲究丹田出气,喉头打转,既保留了北方梆子的激越,又融入了江南小调的婉转。老艺人们常说:亳州梆子一开腔,九里十八弯的涡河水都要打旋儿。

二、粉墨丹青:戏台上的永恒身影

在亳州梆剧的经典剧目《花打朝》中,程咬金夫人这个角色堪称戏曲史上的奇观。演员需要踩着三寸金莲的跷功,手持两米长的烟袋,在快二八的锣鼓点中完成鹞子翻身乌龙绞柱等高难度动作。这个融合泼辣与柔美的艺术形象,被老戏迷称为亳州第一旦。

亳州戏曲博物馆珍藏的清代戏服中,有件缀满铜镜的阴阳八卦衣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黄巢起义》中军师尚让的戏服,每面铜镜代表一卦象,演员转身时镜面折射油灯光芒,营造出神机妙算的舞台效果。这种将周易文化与戏曲美学完美结合的创意,至今仍被日本能剧借鉴。

在口述剧本《华佗问诊》里,神医华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医圣形象。他会用亳州方言与病患插科打诨,把望闻问切化作幽默对白,甚至在五禽戏表演中模仿狗熊偷蜜的憨态。这种接地气的人物塑造,让医圣形象在嬉笑怒骂间深入人心。

三、薪火相传:永不落幕的文化密码

92岁的非遗传承人李桂兰至今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她独创的九转十八腔唱法,能在同一句唱词中变换九种腔调。老人说:当年在涡河船上唱《陈三两爬堂》,两岸看戏的人举着火把,把河水都映红了。如今她的徒孙辈已有人登上央视戏曲春晚。

在亳州学院戏曲专业课堂上,全本大戏教学法正在革新传承模式。学生们不仅要学唱念做打,还要研习中药炮制、练习书法丹青。排演《曹操献刀》时,饰演曹操的学生需要临摹魏碑三个月,只为在横槊赋诗的经典桥段中,能挥毫写出原汁原味的曹体书法。

华祖庵景区推出的跟着华佗学把脉沉浸式戏剧,让游客化身三国百姓参与互动。当华佗为游客把脉时,会随机唱出量身定制的养生唱段,这种戏曲+文旅的新模式,使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有游客感叹:原来华佗不仅会开麻沸散,还是个隐藏的RAP高手!

夜幕降临,梆子戏园又响起熟悉的锣鼓声。台上扮演程咬金的演员一个亮相,台下白发苍苍的老票友突然挺直了佝偻的背,眼中迸发出少年般的光彩。这一刻,戏曲人物穿越时空的魔力尽显无遗——他们既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符号,更是活在当代人心中的精神图腾。在这座千年药都,那些被代代传唱的人物,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讲述着永远年轻的中国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