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写梨园——亳州戏曲作家的历史群像

笔墨丹青写梨园——亳州戏曲作家的历史群像

在涡河汤汤的流水声里,在古井贡酒的醇香中,亳州这座千年古城始终氤氲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当人们驻足花戏楼前,仰望砖雕木刻间凝固的戏文故事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座皖北戏窝子的戏曲传承,离不开几代本土文人的笔墨耕耘。他们或隐居市井,或游历四方,用生花妙笔在青砖黛瓦间谱写出别样的梨园春秋。

一、明末清初:乱世中的曲苑清音

崇祯年间,亳州城东的姜家巷走出一位布衣文人姜文炜。这位终生未仕的秀才在《三槐堂集》中记载:每至黄昏,辄携新作至茶肆,与伶人共商宫商。他创作的《春灯谜》以民间传说为蓝本,将亳州方言俚语融入曲牌,开创了梆戏文的独特风格。据传某年腊月,城南戏班排演此剧时,围观的百姓竟将茶肆门前的青石板踏出裂痕。

清初战乱频仍之际,亳州文人陈维崧在《亳州志·艺文》中留下曲词三卷,其中《霓裳续谱》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借古讽今。这部作品在江南演出时,曾引得吴中士子竞相传抄。令人称奇的是,剧中杨玉环的唱段竟暗含道家养生之术,或许与亳州作为华佗故里的医学传统不无关联。

二、晚清民国:市井巷陌的梨园春秋

光绪二十三年,亳州北关的咸宁寺前搭起竹棚戏台。一位叫李鹤年的落第举人,在此首演其新作《青石记》。这部以药商传奇为题材的梆子戏,开创性地将中药炮制术语化作唱词,商帮行话融入念白。老辈人回忆,当年药商们观剧时,常会心一笑:这词儿里藏着咱们药行的切口呢!

民国初年的亳州城,每到掌灯时分,鼓楼街的茶馆里便飘出胡琴声。药商之子王世昌在此结识流浪艺人,创作出《牡丹亭外传》。这部糅合昆腔与梆子调的创新之作,让南戏北唱成为现实。据《涡北戏班录》记载,该剧在皖北巡演时,连演月余,观者如堵,连上海百代公司都曾派人前来灌制唱片。

三、当代传承:老树新枝的戏曲之春

在亳州梆剧团档案室,泛黄的戏单上仍可辨认刘子衡三字。这位出身中医世家的剧作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将华佗传说改编为《五禽戏》。剧中首创的仿生身段,要求演员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形态,至今仍是亳州戏曲学校的必修课。老艺人常说:演这出戏,得懂中医经络学说。

新世纪之初,青年编剧楚云飞创作的《花戏楼》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该剧以清代山西会馆建造历程为背景,将砖雕艺术与戏曲程式完美融合。最令人称道的是第四幕刻砖记,演员通过虚拟的雕刻动作,将花戏楼砖雕的三英战吕布白蛇传等故事娓娓道来,开创了戏曲表演新范式。

从姜文炜的茶肆清唱到楚云飞的荧屏新韵,亳州戏曲作家们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寻找着艺术真谛。他们笔下的戏文,既是古城千年文脉的延续,更是市井百姓悲欢离合的镜像。当花戏楼的砖雕在夕阳中泛起金晖时,仿佛能听见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曲牌,仍在涡河两岸轻轻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